而在于当潮水涌来时,总有人能提前站在山顶。
从昨天到今天,我看了很多关于这件事的讨论。
有些观点——比如 " 明星抢了我的考编名额 "" 艺术生凭什么有特权 "" 里面一定有猫腻 " ——一边看一边觉得狗屁不通。
但脑子里却总是忍不住想起,之前 " 极昼 " 采访过的,脱产考研三次的二本女生。
三年没有换来硕士录取通知书,只换来了上涨 20 斤体重和腰椎间盘突出。最后一次她的分数比去年国家线高 1 分,但今年分数线偏偏涨了 12 分。
于是决定找工作。一个月投了大约 150 份简历,只收到过 2 个 offer。一份月薪 3000 元,单休,是开榴莲的直播间里做信息录入;另一份月薪 2000 元,大小周,半年试用期。
看她拒绝,HR 还有些不屑," 两千很好了,你一直考研,现在没经验也没人要。"
秋招过去了,春招过去了。最终女孩决定四战考研。
女孩备考用掉的笔。图源极昼
普通人总是在面对艰难的选择。
大学要学什么专业?会不会四年学出来就热门变冷门,毕业即失业?
本科毕业要不要考研?如果失败会不会影响找工作?
第一份工作要不要去大厂?赶上裁员怎么办?
考公考编该选什么岗位?要不要为了保留应届生身份暂时放弃就业?
选的胆战心惊,抬头却发现有人已经把几个选项捏在手里,第一反应当然是不满。
" 凭什么站在金字塔顶尖上的人,永远能拥有更多选择呢?"
明星考编被骂,或许真的不全是明星的问题。
这半年来,考研、考公、省考、教资 …… 几乎每一场考试都要上热搜。
当通道变窄,可供普通人腾挪的余地越来越小。在焦灼的情绪下,一切跟前途有关话题都成了舆论场上一碰就炸的火药桶。网红、名人们的学分绩点、学历含金量,都被大众更加严苛地反复审视。考研中的泄题、毕业论文中作弊事件,也总比以往引发更强烈的愤慨。
看似人们越来越无法忍受身边那几只洋洋得意的青蛙,但真的是因为青蛙吗?
或许只是无奈于手里的筹码不够输几次,偏偏还得两眼一抹黑地赌。
又或许只是困惑——
" 我不拒绝踏进这条河流,我应该做的全都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