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早年凭借版画享誉全国,到后来的“伤痕”“乡土”美术引领时代风潮;过去80年间,四川美术学院在中国美术发展版图上一直光彩夺目。但一路走来,川美何以“长”成今天的川美?想知道答案,来看看7月8日在四川美院美术馆揭幕的吕林、冯星平这两位川美前辈的研究展,你就明白了。
7月8日,“冯星平的本土现代性探索研究展”在四川美院美术馆开幕
他们之中的吕林,早在1940年就考入了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并全力参与了西南人民艺术学院美术系(四川美术学院前身)的创办;而出生于1930年的冯星平在留校任教期间创立的“冯氏素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川美学子,何多苓、周春芽等如今的当代艺术大腕更是直接受教于他。
“冯氏素描”影响力延续至今
“川美77级、78级之所以能取得那样辉煌的成绩,正是得益于冯星平老师的付出的和贡献。”7月8日,在“冯星平的本土现代性探索研究展”开幕式上,四川美院美术馆馆长何桂彦表示,本次开幕的“冯星平的本土现代性探索研究展”依然是该馆于2020年开始推出的“从馆藏出发”系列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
“冯星平的本土现代性探索研究展”展览现场
冯星平1980年为《欧美文学史》创作的插画
何桂彦说,通过对冯星平等川美前辈的教学、创作成果的梳理,大家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四川美术学院的学统、学风是如何一步步形成起来,并一直走到今天的。“回到这次冯星平先生的展览,我们就可以从中看到他对川美教学,尤其是素描方面传承的影响。”
冯星平创作的连环画《许云峰》
据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宁佳介绍,本次“冯星平的本土现代性探索研究展”一共分为“个人自觉的现代性找寻之路”“辐射-共振:对西南美术现代性的驱动作用”“艺术观念的传承与开拓”三个板块。现场展出的作品达到了300余件。
漫步展厅,上游新闻记者看到,这其中既有冯星平先生油画、水彩、素描等成熟的作品;同时,他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尝试的手稿、教学文献、设计图稿等也一并现身。他于1979年创作的知名代表作、色粉画《魂》更是观众们一走进展厅就能看到。
冯星平1977年创作的纸本炭笔作品《公社赤脚医生》
对众多川美学子而言,“冯氏素描”是在求学过程中无法绕开的名词。
“它就是冯星平老师的自研独创。”据何桂彦介绍,1953年冯星平在川美毕业后选择了留校任教。“当时,他主要是在绘画系授课。那时国内的素描主要受当时苏联的素描体系影响,而冯星平老师的素描就打破了既有的体系,他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造型能力,赋予了素描中国式的审美。中国传统美术中的写意,表现主义等等都可以在‘冯氏素描’里看到。”
何桂彦说,“这带来的潜在影响就是,更加鼓励学生去探索,更具创造性和表现性的内容。这些直到今天都还在影响着川美的学子。”
当年学生跨级去听他的课
有意思的是,多位冯星平昔日的学生在现场跟记者回忆起了当年追着冯老师的课听的“盛况”。冯星平先生的夫人刘新民是1981年从川美工艺美术专业毕业的。“虽然当年我不是冯老师直接教过的学生,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77级、78级很多同学当时都是追着他的课上。”
刘新民说,更好玩的是,在她读大学时就听说过,1950年代冯老师就在课堂上带着学生欣赏音乐。“他还喜欢飞机,用进口纸板做主材,用竹做机头和机身的骨架……退休后,他还尝试过自己做西装。”在刘新民印象中,冯星平的教学是强调自己的探索与感受,但他也告诉学生“艺术家要唱自己‘心里的歌’。他非常强调‘强其骨’,要求学生必须要充分了解参考物的内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