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和我想象的不太一样。
以旁人的视角来看,在拍戏的前几年,她接的都是戏份很少的角色,鲜少有主角资源。
如果只是玩票的心态,那这些就够了;但柳岩不是,她是认真的。
这次她终于认同了,说确实——
刚开始她只能从客串做起,从不多的几场戏里积累经验。
但问题更大的是,很多角色里她通常不是在扮演谁,只是被邀来充当一个性感的符号。
观众也以猎艳的心态等待她的出场,讨论她的外形和妆造。
她在努力完成从 " 完成这个角色 " 到 " 演好这个角色 " 的进阶,但外界迟迟完不成从 " 柳岩这个角色漂不漂亮 " 到 " 柳岩的演技好不好 " 的转变。
这两者之间,隔了近十年的时间。
终于推动这个转变发生的,是她在《受益人》里扮演的岳淼淼——
这不再是一个平面的角色,柳岩做上了货真价实的女主。
她凭借鲜活的表现,捧回了人生第一座最佳女主角奖杯。
我问她,你有没有觉得这个肯定来得晚了些。
她说,奖项的肯定来得不晚,甚至还早了点。
她总觉得拿奖是对演员的巨大褒奖,她喜出望外;
只是觉得这条向观众证明自己的路,太慢了,比获奖的路还要难。
3." 不应该强调自己有多拼 "
聊天时我提起了 " 拼命三娘 " 这个标签,它是个难得的巧合:
这很适合拿来形容孙三娘,早年也有人这样称呼柳岩。
她斟酌了会儿,说这个词不仅对于三娘还是柳岩本人," 都过誉了 "。
她一直把 " 拼命 " 当作理所当然:" 能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事业本来就是难上加难,所以做事时就是该拼命的。"
奋力投身其中是为了不后悔,所以她不习惯抓着自己的努力做文章。
一路聊到现在应该也发现了,她经常性地否定赞美。
随时提防可能出现的 " 过誉 ",不把一路走来的辛苦当作谈资。
点破了这一点之后她大笑,说," 确实是这样的,我质疑一切。"
她说,跟着张黎导演拍《少帅》的时候,她就从他那里喜获一个外号:" 反对党 "。
——我的理解是,她拒绝一切可能出现误解的场合,否定是她的自卫。
——但从她的叙述里,又听到了一层意外的柔软:
她说,自己习惯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了。
" 比如大家说谁谁谁情商好低,但我就会想,他可能只是被保护得太好,所以比较单纯;或者他只是害怕,所以用这样一层壳做自己的伪装。"
" 我看着这样的人很难不这样想,因为曾经的我也是这样。"
刚入行的时候,柳岩的一切都要交由别人评判。
她受到他人的规训,斥责。直截了当的性格,一度让她撞得头破血流——
她常常会想,明明我没说错什么,怎么还总是受伤?
她的简介自此一直都没换过," 顺着天意做事,逆着个性做人 "。
但现在的柳岩说,撞了太多次南墙之后她得出了另一套经验:
只要出发点不自私不利己,就不用太过缜密地考虑一切。
直给其实是很有效的沟通方式,不必缩手缩脚。
由此,她终于获得了阶段式的解脱。
4." 不再好奇别人给我的定义 "
习惯做否定句的柳岩,仍然不希望误解存在。
但她也不必再向外界的误解妥协什么了。
她要的不多,是大众那一点关于作品本身的认可;
至于大家是否能更了解、更喜爱她本人," 那已经不是我的心理需求了。"
从前饱受标签所扰的她觉得这是奢侈,如今一切富足的她把它当作锦上添花。
她去做事,爱生活,掌握着自己的节奏,无暇顾及其他。
我问她,既然觉得当下最好,那是不是就不会怀念从前了?
没想到她很果断地说,不,也会怀念的。
她形容她 20 岁刚到北京打拼的时候," 像浮萍,但充满了斗志 ",状态无敌勇往直前。
现在没那么忙碌了,没那么严格要求自己了,想吃美食就贿赂自己,想瘦下来就多做运动,现在有现在的快乐,但从前也有从前的好。
当然,焦虑还是随时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