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咒》是一部结构相对套路的恐怖片,有一些固定的 jumpscared,动图就不放了,确实容易令人不适。
整部电影无论是从洗脑的 " 火佛修一 " 音效,还是可以考究的 " 大黑佛母 " 道具上,以及贯穿全片的 " 祝福 ",确实可以算得上是一部质量上乘的华语恐怖片。
当然,这部近年来少有的华语恐怖片还是有败笔的。
某瓣上有网友给出低分的原因是,我看个片,咋还要被你下咒?太晦气了。
因为在电影结尾里,女主和邪神抖机灵,以为戴个眼罩,把佛母头套摘了就能自己平安,并且把诅咒扩散给我们以此来减少诅咒对女儿的影响。
大黑佛母的真面目让人不适,导演柯孟融在采访里解释了,设计的灵感来自于具有能量聚集的紫水晶石头。
原图太瘆人了,桃就拿紫水晶代替一下
所以我们看到最后,就发现这个诅咒颇有 " 转发五个群,保平安 " 一样的幼稚。
诅咒信
桃只能说:" 导演你太坏了,来陈家庄嗷,把你和佛母的头套一起给你拽掉嗷。"
《咒》最大的问题和设定剧情无关,那些观众被吓到然后打低分真没必要。
这部电影的最大败笔是 " 穿帮镜头 " 十分严重。
导演柯孟融是想要通过 " 伪纪录片 " 形式外加 " 民俗恐怖 " 来让观众感受到这部电影里的恐怖氛围。
但实际是,每次气氛把观众拉到 high 点了,镜头的切换立马给你一盆冷水。
一开始是第一视角,然后转到了第三视角
这种镜头的切换例子太多了,就不列举了,确实造成了观影上的割裂感。 电影《咒》在一开始,以女主的手持摄影机的角度,让观众处于第一人称视角去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 电影中也是以手持摄影机为剧情的推动而服务。从女主的摄影机里,我们看到了女主和女儿朵朵在家中受到了 " 大黑佛母 " 的诅咒。
而第二人称视角则是来自电影里其他角色的反馈,女主的灵异特工队队员、女儿、福利院老师、陈家庄里拜邪神的居民,都算在第二人称视角里。 而第三人称视角,是游离电影之外的导演视角。《咒》里面的败笔就是当女主的手持拍摄设备拍摄灵异事件时,镜头总是会切到导演视角。其实,导演是想用这一类镜头去展现电影中人物环境表达的情感,也就是镜头语言。 就是因为这样,所以全片看起来断断续续,观众们提到嗓子眼的情绪会被突然抽离,于是这种割裂感就产生了。 传统模式的电影一般都是由新鲜故事去刺激观众,推动剧情走向。伪纪录片通常是需要观众们带着情绪进入电影,去不断发现、探索故事,就像女主和同伴进入陈家庄禁地,那一段的氛围代入感就和玩《生化危机》里的村庄一样。
但是伪纪录片的限制也是有的,例如伪纪录片无法在没有第三人称视角的情况下去引导情绪、表达情绪,比如女主看到女儿被佛母诅咒时,镜头切换到第三人称视角,我们才能看见女主对女儿的愧疚。 还有就是整部电影在观看时需要废点脑子去切换时间线,《咒》的故事时间线明显就是倒叙加正叙的 " 非线性叙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