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讲得中规中矩,角色的行为也都合理,但你总会觉得,波澜不惊的叙事下好像缺少点什么。
直到小朋友临出院时,才出现了一些预料之外的情节。小朋友康复了,福利院老师在感谢着唐医生和叶医生,孩子本来已经转身离开,又跑回来把一只小船的折纸塞到叶医生手里。
原来,这是躺在手术台上的时候,他一直紧紧盯着的叶医生手术帽上的小船。
特别的孩子、特别的专注度、医生的温度 …… 都无声地凝聚在这个瞬间。
不必通过剧烈的冲突、意外的发展方向,依然可以有强大的感染力,这是《唐医生》值得肯定的地方。在把握情节的尺度上,能够看出它确实做了思考。
一位父亲不理解十几岁的儿子会因为心脏问题导致小腿坏死,让病情拖延到两条腿截肢,戏剧性已经构成,但在走廊尽头昏暗的灯光下,剧情没有让父亲走向对唐主任的 " 复仇 ",而是表达出自责和感谢。
二度入院的患者王雪纯,上次先是匹配的供体心脏差点无法使用,这一次又遇到了供体被更危急的病人调用的情况,此次她本可以通过人道主义豁免手术接受植入一颗人工心脏,却在最后一刻发现人工心脏未过质检,她最终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
生命或许是由遗憾构成的。
没有极端撕裂的仇恨,没有一波三折后的大团圆,在这一点上,《唐医生》是克制的,它要用真正的感染力打动观众。
但能够灵动起来的瞬间,终究还是太少了,更多的人物塑造、故事推进还是不免流露出刻意感和工具性。
我们不必知道唐医生的一切
说回故事本身,我们其实不必知道 " 关于唐医生的一切 "。
在一部以唐医生为主角的职场剧里,并不需要这么多功能性的观光客。
如果说她前夫赵教授(王耀庆饰)的存在,或多或少对于唐医生的人物塑造还有一定价值的话,那么,很遗憾的是,在接下来的剧情里,我们还陆续见到了唐主任前夫的现任和学生,见到了与唐主任互有好感的叶医生的青梅竹马,以及更多原本不必在这个庞大的 " 唐医生宇宙 " 中拥有姓名的人。
王耀庆饰演的前夫负责狗血戏份,对唐医生死缠烂打。
另外,《唐医生》确实没有披着职业剧的皮谈恋爱(这不该作为褒奖,但毕竟很难得),男女主角之间的感情戏也轻微得像不存在一样,然而,传统感情戏的处理方式却仍然处处可见。
通过增加一个女性角色来完成赵教授的退场让唐医生重回单身,通过青梅竹马每一次恰到好处的出现反复制造唐叶两人之间的误会,这样的简单化处理,难免稀释了整部剧的质量。
除了配角偶尔流露出工具人属性外,剧中对于主要角色的呈现,也常常出现功能性使用的情况。
为了塑造唐医生技术上大胆谨慎、生活中不拘小节的形象,刘副院长每天在办公室里为她的冲动决定急得团团转,叶医生则每天在医院走廊里游荡,等着来救急。唐医生在工作乃至生活里遇到的各种问题,都有各类 " 工具人 " 各显其能地跟在她后面解决问题。
成天操心的刘副院长。
就连原本珍贵的观点表达和社会关照,都充斥着一种仓促感。
在医院外搭帐篷的家属群体、中东呼吸综合征、科研造假、女性职业歧视、国产零部件自主研发、年轻医生的低收入现状、藏地医院定点帮扶,甚至是全职太太的劳动价值 …… 这些维度极其广的议题,体现着唐医生方方面面的关注,遗憾的是都是匆匆提及,却无力展开。
特别是接近结尾的重点篇章,对于唐医生和母亲的关系的讲述,甚至可以说是本剧的一大硬伤。
剧本强行给出了一个充满拧巴与自我感动的逻辑——离异后的母亲为了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匆匆嫁给愿意提供经济条件的新丈夫,从此为了保护女儿飞得更远,为了满足重组家庭的更多需要,母亲疏于对女儿关爱和陪伴。
一言以蔽之,母亲的看似不爱,其实是深爱。即便了解了背后的隐情,观众们也不知道该怎么理解结局的强行和解。有时候,太贪心,反而会伤害到故事的饱满与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