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离奇的发展是,全网千万次的问,迟迟没能换来一个有说服力的正面回应,反被火上浇油。
刺痛大众的,从来不是优秀,而是姿态。
某周刊发文分析,人们"煞有介事"关心公平,"小镇做题家"总觉得明星抢了自己的坑,是一种幻觉。(现已删除)
有人生在罗马,有人生在泥沼,我们普通老百姓,想往上够一够,可能就是跌跌撞撞,憋憋屈屈的。
但明知道起跑线不同,仍对公平抱有幻想,好笑吗?
公平二字,难道不正是支撑普通人硬挺着卷到头破血流的基石。
中科院博士黄国平因此发了条微博:今日若我不为"小镇做题家"代言则枉为人。
之前那篇打动了很多人的论文致谢就属于他,讲述自己如何从小山坳通过层层考学走出来。"耗尽心力去争取那些可能本就是稀松平常的东西"
有网友如此调侃此次吃瓜心情:"怪不得我天天负重前行,原来是有人替我岁月静好。"
早就感叹过,我们內娱的人上人,仿佛活在真空里。圈内圈外互相张望,各自的习以为常,落到对方视野里往往都是荒谬的。
而随着"范九亿"、"一爽"等无数个0,刷新了大家对于明星捞金速度、生活easy模式的想象力,本就存在的壁垒,终于在滤镜碎裂声中具象化。
此处应有名场面:
-我们就是民。
-你好傻。
面对已经存在的与可能存在的不公,如何再蒙上双眼只欢呼,只崇拜呢?
明星考编这事,其实并不新鲜,已经经历了几个阶段。
最初是毕业后分配单位,比如袁泉。她长期把话剧当作事业重心,30岁时入选中国话剧百年名人堂,是史上最年轻获此殊荣的。
她说,在舞台上演真正想演的角色,对演员来说是自身价值的最大体现。
曾经的小镇青年段奕宏,连考三年才考上中戏,入学后憋着一股劲每年都考到第一,别的同学可以接戏找各种机会,他唯有埋头苦练苦读。
"别人伸手就能从桌上取走的苹果,我要踮起脚,使劲伸起胳膊,才能颤颤巍巍地拿到手。我生怕这个来之不易的苹果丢了,只能拼命把它攥在手里。"
可专业能力优异至此,毕业分配时,他依然没能得到留京名额。
极度自卑的人,终于爆发了一把。带着四年成绩单直冲文化部,就想问一句,"我这样的成绩,为什么不能留?"
部长没见到,不过震动了老师,后面他自己总结,留下他或许为给大家一种鼓励:本本分分做到优秀的人,最终也能有个好归宿。
分配成为历史后,进入招考阶段,以前明星们的"上岸率"又是个啥水平?
海清毕业后,连续两年报考北京人艺仍旧落选,"天都要塌了"。
雷佳音在剧场里就被考哭了,邓超考人艺也失败。
人艺不仅难考,据说考上之后还得脱产一年专注话剧工作,近年来可查的报道中,仍有延续这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