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一个问题在桃心中升起了,为什么他们要开枪杀人?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这就要说到,当时日本所处的内外环境。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内外交困,一方面,因为侵占中国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国际社会对日纷纷断交,之后日本退出国际联盟,外交环境空前恶劣。
另一方面,国内凋敝,世界性经济萧条,极大的波动了日本经济,失业率节节攀升,工人阶级苦不堪言。同时,粮食歉收,农民挨饿,一些出身农家的士兵的姐妹,甚至要卖身为妓。
根据日本农林省调查,1922 年至 1929 年,日本自耕农平均负债由每户 258 日元,增加到 901 日元,翻了三倍多。
萧条的社会,是极端思想的温床。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叫作北一辉的人,写了一本书,叫《日本改造法案大纲》。
值得一提的是,北一辉曾经参加中国同盟会,与宋教仁关系极好
他在书中提倡,要通过军队,废除文官体制,消灭既得利益阶层,使天皇直接领导人民,树立 " 人民的天皇 "。
1926 年,北一辉在总结明治维新时更是说道:" 维新革命不取决于戊辰战争,而是由天下大势之颇频暗杀决定的!"
一些青年军官受北一辉影响,组成了 " 皇道派 ",认为日本的现状是日本最高统治者天皇被奸臣蒙蔽所导致的。为了国家的未来,必须清君侧,尊皇讨奸,发动 " 昭和维新 ",把这些 " 阻碍国家进步的人全部诛杀 ",让天皇直接领导人民。
对外,则是进攻苏联,以获取更大的国际利益。
一些高级军官则把眼光投向了德国,组成了统制派,认为日本应当学习德国 " 总体战 " 思路,与苏联讲和,集中国家力量,侵略中国,然后进一步蚕食整个东亚。
可以看到,虽然都是极右翼法西斯,但是二者主张相差不小,矛盾尖锐。
1935 年 1 月,皇道派大佬、时任日本陆相的荒木贞夫下台,统制派的林铣十郎接任。
之后,两方的对抗到了动刀见血的地步。同年 7 月,统制派大佬永田铁山被皇道派军官相泽三郎一刀贯穿前胸,钉死在门板上,这就是著名的相泽事件。
荒木贞夫与真崎甚三郎 图片来源 from 网络
事件发生后,统制派找到借口,对皇道派一阵穷追猛打,除了真崎甚三郎等少数皇道派军官还担任高位,其余几乎所有高级职位都被统制派肃反。
同时,日本国内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剧,底层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一部分下级军官认为,皇道派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国家也到了腐朽不堪的境地,如果再不由自己救国,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于是,时任首相冈田启介、财务大臣高桥是清等人,成了他们的目标。
1936 年 1 月,首相冈田启介内阁倒台,国内政局动荡,同时,军事法庭开始公审相泽三郎。
皇道派军官认为时机已到," 此时起义将有九成把握 "。时间到了 1936 年 2 月 26 日,一场日本近代最大的兵变刺杀行动开始了。
在刺杀行动完成之后,东京中央地区被起事的士兵占领。
之后,带头的青年军官一起面见了皇道派的大佬寻求支持,并希望 " 扫除贪官污吏 ",能够上达天听。
各位皇道派大佬一面安抚起事军官,说自己 " 非常理解诸位之心情 ",一面面见天皇,说明情况,实则是想投石问路,看一看具体情况。
结果没想到,天皇听说兵变后大怒,断然拒绝了起事军官的所有要求,并强硬地命令部队进行戒严镇压。
随后,日本陆海部队开始集结。对起事军官来说,情况变得危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