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折腾下来,傅达仁已经憔悴不堪,他向家人表示希望能够通过安乐死结束痛苦。
家人的第一反应肯定是反对的,百般劝说,建议他撰写回忆录,建议他开办画展,他的儿子更是为了激起博达仁求生的欲望,在治疗期间举办了自己的婚礼。
得知这个好消息的博达仁状态确实改善不少,打着止痛针,拄着拐杖参加了儿子的婚礼。
只是,癌症已经将傅达仁的身体吞噬殆尽了,他的身体脆弱的甚至经不起一次化疗,看着傅达仁日渐憔悴的面容,家人们最终答应了他安乐死的请求。
2016 年,傅达仁上书请求台湾当局将安乐死合法化,未被接受,辗转努力,两次飞往瑞士,最终,在 2018 年执行了安乐死。
离开之前,傅达仁曾抱怨道,台湾省安乐死的不合法,使他不得不客死他乡。
其妻子更是在安乐善终促进会成立大会上将视频公开,表示丈夫走得很平安,很喜乐。
就像傅达仁所说:"这种痛苦你们外人不知道,真的,我说也说不完 …… 谁想死啊!" 在亲人朋友的簇拥下走向死亡,未尝不是一件幸事。
如果不是活着的痛苦无法忍受,有谁会走向死亡的怀抱呢?
此事一出,网上抨击之声不在少数,说来说去,无非是个 " 好死不如赖活着 "。
我们理应尊重一位老人的选择。至于傅达仁曾提到的安乐死合法化,考虑到潜在犯罪的隐患,我国对于安乐死不合法的规定自然有其合理性。
在中国,有关死亡的话题长久以来都是比较避讳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看待死亡的心态越来越趋于平静。
李白曾感叹 " 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但当人们面对化作尘埃的最终归宿时," 悲 " 一定是唯一的情绪和态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