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十三邀》,很多观众认识许知远是从《吐槽大会》理,向来以严肃知识分子形象示人的他,却在节目中贡献了骂人不带脏字的金句。
吐槽李雪琴和王建国炒 CP 就好比期货,是一种没有兑现的爱情长跑,嘲讽张大大审美的偏狭是一种智力缺陷,讽刺如今商业气息浓重的李诞 " 作家是你以为你在从事的职业 "。
他用一种看似荒唐的幽默感,讲出了对当下社会的偏见,他的出圈实属意料之中。
从过往的经历来看,多年来许知远始终是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带着些许不合时宜的气息。
他早期为《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21 世纪经济报道》等多家媒体撰稿,毕业后进入新闻行业,成为《经济观察报》的主笔,文章经常排版在 C 位。
他的文字始终用一种审慎时代的眼光,来捕捉所身处的社会洪流,记录身处的时代变革。
他热爱文学,喜爱写作,在实体书店已没落的今天,仍坚持开着单向街书店,引领年轻人一起阅读这个时代,并让其发扬光大,成为新一代的文化标志。
对于写作,他的兴趣在于探索人性内心的恐惧,对于阅读,是让其自己寻找力量的过程,找寻人性中的弱点,他乐此不疲地探索着。
他曾厌恶时代的流行情绪,讨厌这个浅薄的时代,但大环境的改变也让许知远在思考着新的方向,为了养活理想,近些年许知远也慢慢做出一些变化,做文化类访谈节目,参加综艺,带着明显的知识分子的优越感,愤世嫉俗,保持愤怒。
人间的生死,事态的沧桑,是文字帮助他释放了压力,最终提炼出更加纯净的灵魂。
他是优秀的纸媒人,现在依旧是优秀的媒体人,娱乐化先行的时代里,他的交谈和表现都是纯粹的。
采访马东,他会直言《奇葩说》吵闹和肤浅,居然能有如此大的点击率,不懂为罗振宇做个知识付费就如此赚钱。
当然他也曾饱受争议,在采访俞飞鸿时,他的局促与不安,他抛出的问题令观众质疑其油腻,仍脱离不开男性视角凝视下的评判。
是人就非完美,需要面临被强大的社会道德感所审视,只要处于被观看的位置,无论男女,都是客体,即使不需要取悦,也要让渡掉个人的一部分主体性。
你不得不承认,在尽量平衡理想与商业的过程中,许知远已尽力不妥协,而是深挖人性幽暗和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
在赚快钱速食的时代,我们感恩他能去维系一种有广度的科普,他在唱着时代挽歌,写着《梁启超传》的同时,有望让我们的时代,出现真正全面有活力的传统文化复兴局面。
这是他作为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责任感和尊严感。
他仍这样热烈地奔跑在自己的人生里,自我围困,执拗又坚韧,拥有浪漫化的怀旧。
也因此,越来越多的人爱他乌托邦似的幽默与自信;爱他随身自带的愤怒与悲悯;爱他靠近不得的距离感,不易察觉的片刻迷茫。
亦或者如他所说,他想要的不过是一种对更恒定的价值的渴望。
(文章配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