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了20多年戏,从20多岁的小姑娘写到40多岁的中年女性,我经历的人生、我经历的时代、我走过的路、我的这些感受,它们一定会成为我笔下的生活,这完全是个人化和时代经历的烙印,万川归海,成为我笔下的这些人物。
比如说像《梦华录》,有很多观众喜欢,可能是因为我们经历了同一个时代,我们对同样的东西敏感。
古装剧必定会受到“时代局限”
搜狐娱乐:对于古装剧很有自己的创作方法论,是受到过古典文学的熏陶吗?
张巍:我家三代教师,爷爷奶奶都在大学工作,父母也都曾是大学教师和中学语文老师,因此我们家文史类的特别多,我小时候就是在这些书里头打滚长大。
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家庭的熏陶肯定是有的,应该说我是个文史爱好者,加上从小家里往来的朋友很多都是老师,这也养成了我不懂就问,“有问题找专家”的习惯。
搜狐娱乐:这也影响了个人创作习惯?
张巍:我很早就有一个认知,剧本高于生活,但一定要来源于生活,要严谨真实,才能有说服力。
我的创作涉及了很多领域,虽然自己也会去学习,但不可能每个领域都深入掌握,所以每部作品我都会请各路专家顾问团当后援,让他们从头到尾帮忙把关、挑毛病。
像写《梦华录》的时候,我自己前后请了四个顾问,包括历史顾问、宋代美食顾问、点茶顾问。我父亲也帮我审过剧本。可以说在我能力范围里,我尽了最大努力。

当然,电视剧不可能是纪录片,我只能说努力做到在个人能力层面上可以实现的诚意,有一些瑕疵是在所难免的。
这些年来的剧,我都会自己请专业领域的顾问。我觉得编剧应该多请一些顾问帮助自己。
毕竟我们编故事就像一个取景框,要让这个框里的景色人物呈现得鲜活。要让那个背景的东西从虚到实,需要很多很多的打磨,打磨得越细越好。
我个人认为,编剧给导演的东西提供得越好,导演会呈现得越好。
搜狐娱乐:有一种说法是好的古装剧要在里面看到现实生活逻辑,有烟火气,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张巍:我认为剧集有现代人的某些思想精神,有现代性的这种思考和表达,都是好事。
但是这个人物毕竟是一个落足在古代的人物,如果完全不受到这个叙事框架的限制,那你不如再去写个时装剧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