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明明是科班出身,《穿越火线》表现得甚至不如鹿晗等诸如此类的说法。
或许是出名太早缺乏生活经历的原因,在需要大开大合、情感爆发这类大多数人演不好的地方,吴磊经常表现得十分到位;
而在一些需要随意的、生活化的部分,却总是显得过于紧绷,不够自然流畅。
对于童星,观众总是抱有最大的宽容和善意,借此收获养成的快乐。
可当曾经的 " 小老戏骨 " 变成薛定谔的演技,人们在扼腕灵气有限之余,也免不了将曾经的一部分宽容化为双倍的审视。
02 半个流量
出道 19 年,吴磊的娱乐圈之路走得一脚深一脚浅。
在其他孩子还在家长怀里肆意嬉闹时,3 岁的吴磊接到了人生中第一支广告。
由于个性活泼可爱,也不羞于在镜头前表现自己,此后的两年里吴磊接连拍摄了五十余部广告,比许多大明星的档期还要满。
怀着对表演的喜爱,吴磊开始到艺校上培训班,很快就在 5 岁那年正式进入演艺圈,出演《封神榜》中的哪吒一角,这也是吴磊成名后被考古最多的一部作品。
据说当时剧组到学校挑选小演员,本意是只找高年级的小孩,让吴磊有些焦虑,于是他自己偷偷溜出班找到副导演,要求对方给自己拍照,这才得到了出演机会。
因为学业关系,小童星们大多有空窗期,但吴磊没有。
从出道起到 2015 年,他一共出演了 50 多部影视作品,堪称童星中的劳模,走量的一把好手。
在这种持续高强度的 " 刷脸 " 下,吴磊也成功受到越来越多业内人士的关注。
2015 年对于吴磊来说是一条意义重大的分割线。
随着《琅琊榜》成为现象级国民剧,剧中那个能够还原 80% 原著角色的小飞流,再加上隐晦的 CP 红利,让吴磊第一次真正走入大众视野。
人们开始疯狂考古,将吴磊表演的片段用爱发电进行二创,兴奋得仿佛终于从泥沟里掏出一块璞玉。
所有人都认为他前途无量。
然而就在《琅琊榜》走红后,吴磊无差别接戏的步伐并没有因此停止,依然保持着不挑食的状态,走量不走质,即使在三年后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入北电,成为了正式的科班演员。
这些烂剧对吴磊的事业几乎不存在增益,唯一的好处大概养活了一堆剪辑博主。
这种被动的现状也让事业粉们纷纷感到不满。
在经过了抽丝剥茧层层 " 侦查 " 后,吴磊背后团队不专业的问题,被认为是最大症结所在。
吴磊在某次采访中曾说过,自己的妈妈就是经纪人,所有剧本都由妈妈审核筛选。
同在团队中跟着照顾生活的还有姐姐。
有家人在身边的好处自然无须多言,只是在娱乐圈中,「家庭作坊式」团队的劣势也相当明显——
专业和资源的问题。
其中大多人只是学点皮毛就开始接手工作,既没有专业的经纪业务素养,也没有为艺人做未来长远规划的能力。
因此手中的资源也不会像专业经纪人那样有裕余,只能尽量抓住眼前利益,不仅对烂片来者不拒,还迷信一些看似大制作,实则败絮其中的 case。
比如耗资 7.5 亿,上映三天就烂到立刻下线的《阿修罗》。
除此之外,家庭作坊的弊端还在于经常打破艺人与平台和粉丝的关系平衡。
由于是家人关系,团队中的家庭成员很难保持恰到好处的分寸感,因此也导致口水战事件频出。
双方的小打小闹阴阳怪气都可以省略,闹得最凶的就是《张公案》吴磊撕番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