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后来,我们知道,所谓 " 技术原因 ",其实有时候,就是无法直说的原因。
譬如《八佰》吧。
2019 年 6 月,因技术原因,《八佰》取消了上影节开幕放映。
一时间,观众表示难以理解:这么大个片,连技术问题都解决不了?
无独有偶,同年 7 月,《寄生虫》在 FIRST 影展也临时撤映。
观众又开始嘲笑了:国外拿大奖的片,技术上也不行嘛。
那一年,突如其来的、不明原因的撤档或退出影展的电影一个接一个。
《六欲天》、《刀背藏身》、《少年的你》、《一秒钟》…… 直到去年,还有《再见少年》。
图源微博
这些电影中,有些 " 幸运的 " 重新上映了,有些还遥遥无期。
比如《人生若如初见》的主演春夏,积压作数数就有 5 部了。
但,所有声称 " 技术原因 " 的电影中,真的所有的都是 " 不可说 " 的原因吗?
恐怕未必。
这个词,实际上已经变成了宽泛的指代物了。
无论是不可说,还是不想说,都可以拿来用。
只是——
正因为冠以技术原因之名。
这种模糊与暧昧,便牵连出一种新型的、自发的全民审判。
以及无数的联想和阴谋论。
就拿《人生若如初见》来说吧。
就像前面所说,有人觉得它是因为给保皇派洗地而不过审。
得出的结论是——
这剧本就不该过审,就不该拍
图源微博
有人觉得是芒果和爱奇艺扯头皮。
但随即有人用 " 技术原因 " 这个词来反驳——
特别是技术原因,味儿是在太冲了
看到了吗?
人们会不断地猜测,并越来越相信更坏的理由。
是的。
名为 " 技术原因 " 的这道红线,其实,无形胜似有形。
人们面对 " 界限 ",不自觉抑或情愿地后退几分,于是变得愈加保守。
昨晚《人生》的撤档消息一出,这条近 5w 点赞的微博就谏言:
李现要不多拍点现偶
拍得快播得快,片酬多还能上星
图源微博
在种种不确定因素的压力面前," 明哲保身 " 的建议反而吃香。
比起接有突破可能性的角色,越多人开始觉得演员们倒不如选择重复自我,跟风卷进快销影视里捞钱。
试想若真人人如此,本就苦烂作已久的内地影视圈将成何样?
比如。
你能想象,即便是《隐入尘烟》,早在正式上映前也被网友判为 " 不该过审 "?
这种电影就不该过审
专门讨好洋人拍这种丑化自己的农村片
怎么办?
肉叔还是那句话,我们需要明确的规则。
毕竟。
对于任何事情来说。
终结谣言最好的办法就是透明公开。
对于任何流程来说。
不走弯路最好的手段就是明确规则。
我们不能活在一种似是而非的氛围里。
不断猜想着。
今日打工人:假章刻制中心科长、巴斯特冷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