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早就想聊聊她。
只不过,这颗宝藏还是抢先一步被官方认证了:
17日,内地女演员刘雅瑟凭借《智齿》"王桃"一角,拿下第40届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成为第九位内地金像影后。
△ 图源:明周娱乐
稍显陌生的面孔,终于为老迈的金像奖添上一抹清新。
当晚许多毒饭涌进后台问Sir怎么看。
起初Sir和大多数人一样衷心为她鼓掌。
看过候选作品的观众应该有共识,以《智齿》的表演突破和拼命程度,放在本届金像奖"女主小年"里,基本没有更优选择。
这影后是她应得的。
而这一晚后发生的事,却超出所有预测。
各路"报道"迫不及待将她的经历,拼凑成励志剧本:
选秀出道,歌手转型演员,蛰伏十几年,遇上一个对味的角色逆天改命,奖杯加身……
Sir不想跟风渲染什么"大女主逆袭爽文"。
造神毁神的故事太多。
何况,真要论含金量,刘雅瑟之前的周冬雨、春夏、曾美慧孜等内地青年金像影后,都有过之无不及。
作为一个被作品打动过的观众。
Sir今天只想带你们去看看——
那个藏在热度光环下,真正的"演员刘雅瑟"。
以及。
更多没有被看见的"刘雅瑟们"。
01
街娃儿
女生男相。
是刘雅瑟与主流女演员最大的区别。
仔细观察她的脸:
眉粗鼻宽,皮相平整。
乍一看,没有张国荣桃花眼的烟视媚行,少了尊龙混血掐尖的精致,也找不到林青霞的英气棱角。
雌雄莫辨。
做不成大美人,便只有在男与女的夹缝中,寻得一点折中的少年感。
这几乎框定刘雅瑟早年的所有形象。
无论是秀人时期不出名的配角,还是转圜的成名作《致青春》。
刘雅瑟一招鲜吃遍天。
"假小子"。
不是乖仔是乖张。
骨子里也总瞧不起,得带点反骨拗劲。
处女作《十三棵泡桐》,讲一个成都泡桐树小学"借名"而来的虚拟学校——泡桐树中学里发生的故事。
刘雅瑟那时穿校服,刺猬头,拎着烟,再操一口四川方言,标准的"街娃儿"。
就连她自己接受采访都说。
最想演的港影角色,其实是《古惑仔》里的"十三妹"。
刘雅瑟后期的角色,或多或少,都带点这样的匪气。
《致青春》里砸超市的朱小北,《匆匆那年》《失孤》中到处奔走的女n号。
甚至前两年《麦路人》那个短暂闪光的母亲。
眼神里满是执拗:
稍微柔和点,2011年《戒烟不戒酒》。
为感情戏挤出点小女儿情态,可眼底眉梢,却依然不服。
乔任梁靠在她肩膀上。
刘雅瑟顺手一搂,却是一脸"理应如此"的笃定模样。
刘雅瑟的外貌和个性,注定她演起这类中性角色来,会顺手很多。
曾经最高光的例子——
狐狸精。
硬是把勾人的"妖",演成烦人的"精"。
别人演妖精酥媚入骨,她呢,露大腿提抹胸,喘粗气露牙花子……
也正是这种彻底地解放天性,让观众记住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