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家的孩子会晚到,但绝对不会迟到。
关于这阵子的风波,隔壁家优秀孩子" 人艺 "难免被拿出来作为榜样,劝向其学习。
国话这边招生,
有特殊情况线下面试不行,咱就线上面试。
咱也不知道为什么吉他弹唱也算是考核内容。
反观隔壁人艺,
有自己的表演培训班。
通过选拔进入人艺的学员,还要先接受一年的学习。
这一年也不是随便混日子就能混过去的。
因为,如果不合适就会被淘汰。
当然,今天局长也不是为了踩一捧一,两家剧院都有其出色的代表作,很难说到底谁才是话剧殿堂的 TOP1。
局长真正想和大家聊的还是明星的业务能力。
其实我们这些天一直在讨论的公平也是如此,
如果三个明星真的是靠自己实力考进去的,大家只会恭喜,然后送上祝福。
但现在, 这个所谓的实力,似乎很难界定。
我们都知道话剧,台词是基本功。
演员在演话剧时,有些会用到耳麦,有些就是纯靠自己的人声输出。
在宽阔的剧场里,要让最后一排的观众听见你的声音,听清你在说什么。
这是北京人艺教的第一课。
吐字发音含糊,在不恰当的点断句,轻重音混乱,这都是台词听不清的问题。
尤其是在没有字幕,纯靠人声输出的话剧舞台,那简直就是车祸现场。
前段时间大火的《梦华录》,在粉丝狂喜男女主都是用原声台词时,也有一些理智观众批评神仙姐姐的台词拉垮。
更别提现在影视剧随处可见的" 数字先生 "," 数字小姐 "了。
影视剧演员可以依赖后期的配音演员。
但话剧演员,不可以。
在人艺的纪录片里,冯远征的第一堂课就是教学员练腹式呼吸,学会用气来发声。
话剧演出通常都会安排好几天好几场的巡演,对嗓子的消耗很大。
如果是台词量大的角色,纯用嗓子发声,一场下来可能就说不出话了,还耽误第二天的演出。
所以正确的发声方式就很重要。
冯远征还爆料自己在演《司马迁》的时候,演五场腹肌就出来了。
话剧演员的职场内卷有!
说了台词,咱们再来说说形体。
话剧,就是一次性的舞台,没有 NG 重来的机会。
演员在台上一个眼神,一个细微的动作,都是直接给到观众的。
五十岁的模样,迈着二十岁的轻快步伐。
观众看了能不有违和感吗?
嘴里说着激情高昂的台词,身体却束手束脚像个提线木偶。
就好像追剧时,声音是流畅的,画面的是卡顿的。
观众看了能不出戏吗?
说了形、台,我们再来说说表。
表,就是表演,就是演技。
胡先煦,童星出道。
电视剧和电影都演过不少,也交出过像《棋魂》、《小别离》这样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