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恶才是纯粹的恶
就在不久前,我们明明已经见证了一场校园霸凌造成的伤害。
16 岁的童星邵一卜,不堪校园中关于诋毁她的言论,以及同学们对她的孤立,从小区 6 楼跳下,摔成重伤,在医院的抢救之下才勉强的保住了性命。
6 月份,死里逃生的邵一卜重新回到了校园。
如果说肉体的损伤还需要时间治愈,那么精神霸凌就像一场旷日持久的酷刑看不见终点。
" 校园霸凌 " 不是小孩间的玩闹,不能因为犯罪的是孩子就能被轻易原谅,那些受害者又何尝不是孩子。
受害小孩,他们没有成人那般不断加成的盔甲一般的人生经验,一些事,就孩子而言可能是天大的事情。
他们全身的神经末梢都是舒展开的,当这个世界的任何恶意撞击到身上,他们都会觉得遍体鳞伤。
相反,作家郑执在《生吞》一书中说过," 成年人的善是复杂的善,孩子的恶才是纯粹的恶。"
当加害者被轻易原谅,甚至被高高举起,成为受到追捧的偶像,一次次在镜头前展现幸福的模样。
我无法想象,受害者会陷入怎样的痛苦。
曾在金佳蓝的一个直拍视频下方有位受害者评论:一想到让我不敢去学校的罪魁祸首作为偶像出道了,全身都在发抖。
不发声的视而不见,就是对暴力的纵容。
校园霸凌离我们遥远吗?
我国浙江大学《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社会心理研究》调查也显示, 49% 的学生承认对其他同学有过暴力行为, 87% 的学生曾遭受过其他同学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
这意味着,平均 5 个学生,只有 1 个 " 幸运儿 " 能拥有完美童年。
比如前两年,在我们身边引起轩然大波的 " 王晶晶校园暴力事件 "。
最开始,只是坏学生在贴吧恶意造谣,给她安上 " 神女 "、" 炫富 "、" 整容 " 之类的标签。
到后来,嘲笑她就成了政治正确,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智斗炫富女的正义使者,个人之恶变成了群体之恶。
就连马思纯也曾在镜头前聊起自己初中遭受校园霸凌的遭遇。
她再形容曾经的感受也是:" 我觉得就是到了‘地狱’了吧 ",心灵的创伤并不会随着时间被治愈。
她描绘当时因为比较胖,但跑步又特别快,所以那个霸凌她的女生每每经过时,都要说上几句讥讽的话。
除此之外,喝剩的饮料里,也被人放了抹布水、粉笔灰、拖把水……
即便如今在聚光灯下,被众多粉丝送上祝福和 " 告白 ",也无法淡化儿时的伤害。
以至于如今明明已经足够优秀的她还会感慨:" 我觉得,她是让我不自信开始的开端吧 "。
甚至,在日本,为了抗拒上学,那些被霸凌者宁愿去死。
尤其在开学季,日本未成年人自杀率都会陡然增加,这种特殊现象,被称为 "9 月 1 日问题 "。
正义如果缺席,暴力就会横行
因为校园霸凌相对于其他的暴利事件更为隐秘,是一个超过 99% 的施暴者都知道它是错的,可只有不到 1% 的受害者赢得公道的事情。
而施暴者甚至往往不需要付出代价,且不知悔改。
就像日剧《Unnatural》里,石原里美饰演的三澄美琴劝阻因为校园暴力要自杀的少年:
" 就算你死了,他们也只是重新换个身份继续生活 "。
校园暴力题材电影《悲伤逆流成河》里,易遥面对欺辱她的众人质问道:
" 你们永远都不会承认自己做过的事情有多恶毒。你们之后的日子舒舒坦坦,没有一点心理负担。你们回首自己的人生,觉得自己挺好的了,觉得自己没有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
如果将校园暴力一笔带过,轻飘飘一句 " 那时候不懂事,别往心里去 ",我们又何尝不是校园暴力的推手。
霸凌不止存在于校园,旁人的漠视和轻罚亦一种霸凌,以后欺凌者只会更加猖狂,更加为所欲为。
不分对错,只有错,校园暴力中没有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