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更需要理解
这是个“道理盛行”的年代,信息驳杂且知识门槛空前放低。
于是本存在于网络生态的“指教风”,却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变本加厉起来。
很普遍的一个现象是,很多人不知从哪得一句“育儿经”,就把它当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金科玉律,然后看到别人家教育小孩时,就见缝插针地批评指教一番。
在知乎上就有这么一个问题:“你会对别人的育儿方式指指点点吗?”

一位答主@陈ne呀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给娃买了应季的丑橘吃,孩子很喜欢,娃的姑姑却说:“孩子得吃进口的橙子才对身体好。”
给孩子买了一双漂亮精致的小皮鞋,亲戚看到了说:“怎么给孩子穿皮鞋?我们孩子从出生到现在都没穿过,就只穿运动鞋,你赶紧别给孩子穿了。”
夫妻俩计划带孩子去动物园玩,又有亲戚反对了:“去啥动物园啊?一点意义都没有,一定要去三亚,得带孩子看大海!”
给朋友分享一个带娃出去玩的小视频,因为催促孩子两句“赶紧走”,朋友听到了就说:“你对孩子说话真敷衍,怪不得你家孩子说话晚。”
看了真是让人哭笑不得,简直就是鸡蛋里头挑骨头。明明是生活中最微不足道的鸡毛蒜皮,何至于如此上纲上线?
但这种事,似乎每个宝爸宝妈都遇到过。
从前,对教育孩子指手画脚的可能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但现在,指手画脚这件事,几乎人人可为。

我们必须承认,在面对一个具体问题、具体情境时,我们很容易依从自己过往的经验尝试处理。
但我们也要知道,任何问题的“共性”背后都有不可忽视的“个性”,这一点,在教育问题上最为明显。
正因为每个孩子都有独立的人格,每个家庭都有特殊的环境,每一对亲子都有独特的相处模式,所以好的教育方式可以学习、可以借鉴,但不存在任何一种教育经验,是可以完全复刻的。
既然如此,又何必拿自己的观点,去干涉甚至指责别人呢?

育儿这件事非常私人化,大方向合理的前提下,诸般变化皆依孔夫子的四字箴言——“因材施教”而定。
可能某种教育观你不认同,但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这种时候,不如就收起那份想“指点”一下的心情吧。
在现在这个多元的社会里,多一寸边界,便少一分戾气;多一点尊重,就少一些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