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在清华附中,那些只会读书的“书呆子”甚至还会受到蔑视。
与之相对的,那些擅长体育的人,则更要受到学生们的尊崇一些,
而这也让后来的清华大学形成了“无体育,不清华”的特殊氛围。
在这样的环境下,张宏民与其他学生一样,都热爱上了体育。
不过由于先天身体上的劣势,他总是竞争不过别人,这让其感到很是苦恼。
有一次,学校举办运动会,跑步到了中途,张宏民已然没了劲,
可周围同学们期盼的眼神却让他不敢停下脚步。
进,腿不答应。
退,心不答应。
这该如何是好呢?
就在张宏民感到两难的时候,忽然耳边传来一阵激昂的声音,
尽管彼时的他已经没有精力去完全理解那声音说的是什么,
可那些声音还是鼓励着他甩开脚步,帮助其坚持完了比赛。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使得张宏民发现了声音带来的力量,
意识到播音是一项如此有魅力的事业。
于是,从那时起,张宏民便暗暗下了决心,以后一定要当一名能够激励所有人的播音员。
1977年末,高考恢复,张宏民第一时间便报名参加了考试。
凭借着年少时打下的基础,张宏民在这一场考试中取得了相当惊人的成绩,
哪怕放眼全国,依然是名列前茅的那几个。
可以说,对此刻的他,唯一烦恼的事情只有究竟是选清华还是选北大了。
儿子金榜题名,做父母的自然喜不胜收。
至于他最后是选清华,还是选北大,他们都能接受。
而且按照他们的设想,既然母亲是清华大学校长,
儿子怎么也不可能“投敌”,报名到北大去吧!
于是,还未等志愿填报,张宏民的母亲便跟学校内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打好了招呼,
希望儿子能跟随对方学习。
然而,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儿子虽然的确没有“投敌”去北大,
但却竟然被“中传”截了胡。
原来,张宏民在当了十八年的“乖孩子”后,终于决定“叛逆”一次,
按照自己的梦想来决定未来。
因此,在志愿填报的时候,他并没有选择父母建议的工学,而是选择了播音主持这条路。
在他看来,或许走父母铺好的路会很平坦,成功将会是手到擒来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