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英禑的简历有两页。
第一页是她优秀的履历;
第二页是一项特殊说明,表明该求职者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
毕业院校全国第一,专业成绩院系第一,法学专业完全对口,应该是所有律所首抢的人才。
但是,就因为这第二页,毕业后,她在家足足待业半年,没有律所肯请她。
进入汪洋,也是有赖律所老板的特殊照顾。
正如上司跟老板那番对话——
- 请问你看过她履历表第二张的内容吗,她说上面载明她患有自闭症
- 那你是不是只在意第二张,而忽略了她第一张的内容呢
99% 的单位都因第二页内容,否定了她的全部,连考察一下她能力的机会都不给。
当初在学校,她就是人人欺负的对象,各种恶作剧过后,同学们扔下轻飘飘的一句 " 抱歉 " 就完事。
就算成为一个合格的律师,对她的歧视,对 " 自闭症患者 " 的偏见,仍然无处不在。
明明和男主一起去工作,却被认为是公益活动中被志愿者照顾的残疾人。
在法庭上," 自闭症 " 也能成为检察官反击的把柄,出言羞辱。
即使像女主这样优秀的自闭症患者,在对弱势群体根深蒂固的歧视,以及优胜劣汰的法则面前,依然不堪一击。
这不仅是女主个人的困境,更是 " 自闭症 " 患者群体的共同困境。
女主所患的是阿斯伯格综合症,此类病症没有明显的语言和智能障碍。
虽然沟通能力差,但语言发育正常、表达流畅。
相比之下,在自闭症小儿子 " 打死 " 醉酒大儿子一案中,智商还停留在孩童时期的自闭症患者廷勋,更为不幸。
委托人夫妇,第一次见到禹英禑时,心里就已经五味杂陈——
你和廷勋都一样患有自闭症
可你们却有天壤之别
我们不禁会拿来比较
我们都听说过有些患自闭症的人会很聪明
但亲眼见到后
我们的心情有点难以言喻
大部分的自闭症人士都像廷勋这样
虽然希望他们能越来越好
但需要的时间实在太长了
案件中的夫妇回家时,恰好看到小儿子在殴打大儿子,大喊着 " 找死!不可以!"
最后,大儿子因胸部损伤,肋骨 22 处骨折,导致胸腔内出血而死。
廷勋虽然 21 岁,却基本没有语言能力。
一旦问他那晚发生了什么,他便情绪激动,一次次重复 " 找死!不可以!"
这句话听起来像在说哥哥在找死,加深了小儿子 " 杀人犯 " 的印象。
实际上,哥哥上吊自杀,小儿子在救哥哥,他喊叫的 " 找死,不可以 ",是在说 " 哥哥,不可以死 "。
哥哥生前在日记里写——
" 一个连死是什么都不知道的傻瓜,却深怕我会死掉,这件事竟能成为我的安慰。"
可不明真相之前,网络的讨论却充分暴露出人们对残疾人士深埋于心的歧视和偏见。
媒体渲染哥哥的成绩,2018 年高考满分的学霸,首尔大学医学院的精英,表达对痛失英才的惋惜。
网民言语恶毒——
" 医学生死了,留下自闭儿,这根本是国家级损失吧 "
" 就算有自闭症也什么都懂,送他进监狱吧 "
" 我有自闭症邻居,跟那个人一起搭电梯其实有点可怕 "
" 所以才说应该把他们隔离 "
自闭症患者们从未做错什么,却在人们的眼光中,被异化为 " 非人 ",在跟一个健康人的抉择中,成为被舍弃的那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