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语言文字的陷阱,而避免落入这种陷阱,就是要清楚,一个人所经历的苦难到底从何而来,如何才能让苦难少一些。
二舅的苦难人生,真的只是一场命运冷峻的玩笑吗?从发烧屁股被打 4 针致残疾开始,这一切后续的苦难,难道真的避无可避吗?
其中的问题浅看已经有赤脚医生、残疾证下不来、养老、留守、农村老人等问题,更深入的呢?是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心还不够。
在二舅的残疾证怎么也办不下来之后,他拄着拐辗转去了北京。
二舅作为表弟的军人家属住进了部队,默默地做了很多柜子和桌子,成为了部队里受欢迎的 homie,甚至还和首长一起搓澡。
在北京回来之后,二舅的残疾证就办下来了。
二舅的生命力固然让人感叹,但背后也有着许多关于 " 生不逢时 "" 公平 " 的本质问题,就例如视频里说的" 后来不知道什么手续上的原因,二舅的残疾证怎么都办不下来 "。
甚至提到,姥姥的生活已经不能自理,也不是很想活,甚至有一次已经把绳子挂到了门框上。
二舅木工活也不干了,就全职照顾姥姥,还带姥姥锻炼。
" 姥姥每走二十步就得坐下歇十秒,二舅每走二十步就会落后姥姥三米,赶上这三米正好需要十秒,接着走。"
其实,弱势群体的悲剧和所处的时代都是如此的相似。倘若当年二舅早点有残疾证,并且有该有的补贴,是不是活得就没那么苦了。
勤劳善良确实没错,但在这件事上细想挺残忍的。
把苦难美化、鸡汤化、甚至宣传它的神圣,这是社会的病态。
作者说 1977 年恢复高考的时候,二舅正是十八九岁。如果不是当年发烧后的那四针,二舅可能已经考上了大学,成为了一名工程师。有单位分的房子、国家发的退休金。然后问二舅想过这些吗,二舅说从来没有。
这样一来整个叙事又升华了,最后还描述这是二舅在挣扎与困难中表现出来的 " 庄敬自强 ",从他人苦难中再提炼一些主旋律的赞美。
这也是对迷茫的年轻一代的某种 " 规训 "。
" 感动 " 是你的,
不幸人生依然是二舅的
每个村都有一个树先生,每个村都有一个二舅。
部分人高度赞美二舅的苦难,是因为这种苦难没有落到自己头上,正如热评说的:人人称赞钦佩他,人人又不想成为他。
二舅的人生也是幸存者偏差,并非每一个经历苦难的人最后都能再站起来,然后活成 " 二舅 "。
但吃苦耐劳、善良老好人叙事在我们的教育中总是如此受欢迎,仿佛好人越惨就越容易出现不屈的命运和作者口中的 " 庄敬自强 "。
" 二舅总有办法 "
苦难就是苦难,本质问题也不该被感动所掩盖,同时窥探、剖析他人苦难从而获得安慰更是一件残忍的事。
因为你在咀嚼他人的苦难,感动是你的,但充满苦难和不幸的人生依旧是二舅的。
蝉主也不建议对比苦难,对比也无意义,例如说" 二舅这么惨都这么乐观,我这点苦难算什么。"
吃苦或许无法避免,但要清楚,自己是因为什么才吃了这个苦。
二舅的人生显然是被各大小的社会问题所影响,所以才受了如此多的苦难,环环相扣。
" 这个世界上第一快乐的人是不需要对别人负责的人,第二快乐的人就是从不回头看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