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雯与约瑟夫·卡尔
在时尚圈看来,一个顶级模特必须具备的素质,就是"可塑性"——
与演员不同。演员可以通过台词、动作等等方式诠释感情,但模特不可以,模特只有一张面无表情的脸。
顶级的模特,可以通过自己的眼神或气质,传达出与着装风格相符的情感,还不能夺走身上华服的光芒。
而刘雯,恰恰具备这样的特质。
她样貌平平,但气质多变。她的脸棱角分明,却能在光影下打造出神秘的美感。
于是,约瑟夫没有丝毫犹豫,就向刘雯——这个他生命中的新缪斯发出了拍片的邀请。
一个更难得的机会摆在自己面前,刘雯想都没想,就揣着一颗惴惴不安的心去了。
和约瑟夫预料的完全相同,这几组照片发布后,刘雯在国内时尚圈一炮而红。
刘雯与约瑟夫合作的照片
2007年开始,刘雯迅速被国内时尚杂志青眼以待,她终于不用再羡慕室友的早出晚归了。
时隔多年,刘雯回忆起那些年月,依旧神情激动:"300块钱拍一次,我一个月拍了一万块钱!30天我都在拍!"
但这并不是她的顶峰。
2007年底,约瑟夫突然告诉刘雯:"你一定要去国外时装周。"
听到这句话,刘雯懵掉了,她着急地冲着约瑟夫比划,表示自己不会英文,难以胜任。但约瑟夫很坚持,他坚信刘雯一定会在国际舞台上发光。
在上海参加活动时,约瑟夫最后一次和刘雯提及这个建议,刘雯哭了。
此时的她,有着深深的忧虑。
一方面,她对陌生的国家以及未卜的前途心生恐惧;另一方面,作为独生子女的刘雯,不舍得离父母太远。
她哭了一整晚,也想了一整晚,最终还是决定出发,没有尝试就轻言放弃,她不甘心。
2008年,20岁的刘雯独自坐上了去往米兰的飞机。
这一年,刘雯于米兰和巴黎以总共 27 场的走秀场次,刷新了中国模特在欧洲T台上的纪录。
一束叫做刘雯的光,从北京,铺展到了米兰的秀场。
2008年,米兰秀场上的刘雯
2008年底,刘雯从米兰飞往纽约。
这座城市里有四大时装周中最古老的纽约时装周,还有无数时尚从业者,是公认的世界时尚之都。
刘雯将自己正式进军国际的驻点,定在了这里。
在纽约,她独自居住在模特公司分配的公寓里,为了让生活不只有沉闷,刘雯总是会在房间里插上几支鲜花。
只是,等到她再次见到这些花束,它们都已经变成了干花。
她实在太忙了。
刘雯在纽约
公众眼中的时装模特,在T台上永远是游刃有余,轻松自在。
实际上,几乎所有模特,哪怕已经身处顶尖行列,也要经历面试这一环节,才能获得为品牌走秀的机会。
卡尔·拉斐尔(也就是老佛爷)面试刘雯
初到纽约,刘雯语言不通,只会说三个单词:"yes"、"no"、"thank you"。但她一天之内往往会有三到四个面试,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为了不错过任何一个机会,刘雯先找了一位中国留学生,让他带着自己坐了两天地铁。
随后,她自己做了一张纽约地图,上面清楚地标记着所有公共交通的路线。
面试的前一天晚上,她要翻地图翻到第二天凌晨五六点钟,梳理好路线之后,再坐地铁赶过去。
在纽约的街头巷尾,她一家一家公司敲门,一次又一次地递上自己的模特卡,"感觉每天都不是活在现实中,仿佛活在梦境里,不知道自己是睡着还是醒着"。
一旦有空,她还要争分夺秒地学英文。
在她落脚的公寓里,堆满了英文单词书和听力CD,"疯狂地插不下我的脚"。
好在,她的努力没有白费。
2009年的春夏时装周,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刘雯给自己争取到了74场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