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再次证明,选秀,留得久不一定最香,名字出圈才是真获益。
比如浪姐三公就淘汰了的刘恋。
从小透明到"姬圈天菜",不断引发话题,最近直接上了《怎么办!脱口秀专场》。
节目里,她拿学历大玩凡尔赛,没有让人不适,反倒有种滑稽的戏剧效果。
"自从我用北大毕业证,找到工作之后,我就再也没提过,这次去浪姐,他们也没找我要毕业证。我都带过去了。"
然后真的从裤兜里掏出毕业证,"他们也没看。白带了。"
巧妙在她前头铺垫了半天:我一向特别看不起总喜欢说自己是什么清华北大的行为,结果下一秒就拿毕业证。
自黑又自夸。
不仅现场反应好,播出后还上了几波热搜。
带火"智性恋""考古梗"之余,脱口秀初战也告捷。
难道刘恋真的干啥啥灵,不费吹灰?
不。
在飘看,刘恋看似偶然的"蹿红"中其实隐藏着某种必然。
来看她最近的一段争议——
早年在豆瓣评《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被扒出后引起网友不适。
她写"毁掉房的两个元凶,一个是老师,另一个是自己的文艺病"。
文艺病是说房思琪,"因为文学滤镜而沉浸于对苦难的自我献祭"。
这段书评引发争议的原因在于——
很多人对于房思琪同情悲悯的"热",碰上刘恋书评透露出的事不关己的"冷"。
我无意拿旧年书评去审判一个人,而是理解到刘恋思维方式的差异。
很多人关注的是"房该有多痛苦""房对于文学信仰的纯真",她关注的却是"结果"——房被毁掉了。
以及,怎么做才能避免这样的结果,即"不要在心智未成熟前过早接触过多文学作品或另类音乐"。
比起情感的宣扬,刘恋似乎更倾向于一种以结果为导向的,强调效果最大化的工具理性思维。
这样的思维模式,使她显得清醒、精准。
她的红,非但不是莫名其妙,反而很有"设计感"——
在《浪姐3》里,刘恋有着三季90位姐姐都没有的一个崭新的身份——
社畜。
大学毕业入职奥美广告公司,10年里,从实习生做到了创意总监。
说一句资深打工人,不过分。
实打实的上班经历,让她有了接地气感。
刘恋也聪明地利用了自己的社畜身份,率先跟其他姐姐区分开来。
《浪姐3》的初舞台。
刘恋的一首戏剧性十足的《在你的婚礼上我多喝了两杯》(以下简称"婚礼")惊艳亮相,征服了其他姐姐,高票当选为队长。
整个舞台看着是用的巧劲儿。
后来我们才知道刘恋为了初舞台,还专门给节目组做了表演方案PPT。
PPT清晰展示了刘恋为什么要强推《婚礼》这首歌——
首先,有强烈的个人标签,与其他艺人有风格差距,还能展现自己的吉他和卡祖笛才艺;此外,用过往数据向节目组表明,这首歌会有不错的流量和social潜质。
可以说,把个人需求和节目需求都考虑到了。
本着广告人的职业自觉,刘恋还撰写了视频脚本,讲自己打算怎么演绎这首歌。
连她当天的造型都给到了参考,复古红色轻婚纱+电吉他,后来播出的版本是此基础上了加了个绿色西装外套。
凌晨一两点做ppt的过程,还用腾讯会议录了频,放在了初舞台前的准备工作vlog里,整个流程有条不紊。
大做特做PPT、写脚本,表达推荐理由,像极了向甲方贩卖方案的卑微乙方。
一些刻在打工人DNA里的东西,属实被刘恋拿捏明白了。
一边打工一边参加浪姐,一边社畜一边明星的身份,让刘恋身上有种奇妙的混搭感,观众不自觉被她吸引着,并代入刘恋的视角。
你甚至能联想到她设计初舞台时的心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