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本人好大喜功,各级官员也是对他报喜不报忧,对臣下和使臣的赏赐从来都是不吝啬的,往往乾隆给的赏赐要远远高于臣下的进贡
另外乾隆时期为了展现自己的功绩,在位期间曾多次南巡,并且每次都是拖家带口,阵容浩大,所到之处的地方官员对乾隆的花销都是捉襟见肘
最终的结果就是百姓的赋税年年增加,巨大的开销也导致虽然乾隆时期经济总量第一
可是国库却是日渐亏空,官员贪污严重,最终受苦受难的都是老百姓。
另外乾隆本人对平头百姓是没有什么亲切可言的,他是严禁百姓越级上访,在他看来,百姓就是愚昧的代名词,百姓的上访就是有官员暗中指使或者对政治的无知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无论是什么制度下的社会都是如此,国家利益的实现都是基于牺牲部分群众利益的基础之上的,只不过这句话在乾隆身上得到了更多的体现
包括乾隆对待大臣的态度也能看得出来——张廷玉落魄的晚年,直到张廷玉去世之后才又给他追加了一些荣誉。
02
—
敬畏比亲切让人更有安全感
乾隆和他爹他爷爷一样,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非常勤奋而且精力旺盛的皇帝之一
即位之初,乾隆广施恩惠,因为雍正逝世的时候给乾隆留下了充盈的国库和几位中心并且能干的大臣,并且既定的制度已经非常成熟了
由于雍正时间的政治环境太过严肃,人人自危,虽然雍正是真真切切的为国家和百姓做了很多实事,但是当官的几乎没人说他好
不过我觉得,雍正这13年是出现康乾盛世的关键
经过13年的政治高压,当官的也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松一口气,这个时候乾隆就来了,环境是缓和了许多
不过精明睿智的乾隆可不仅仅只会一味的顺着臣子。
乾隆十三年之前政治环境都比较宽松
但是乾隆却不是任之由之,他精力旺盛,事无巨细都能留意到
而且天资聪明,臣子想在他面前刷个小心眼都很难瞒过他,政务了然于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