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穷得叮当响,人家一丢就是五六百。」
有村民嫉妒心作祟,将丢失金额夸大,从二百多元到五六百元,最后变成了一千元。
后来,事情走向也越来越离谱。
秀娟放弃追究,却被谣传成与丈夫大哥有染。
吃瓜村民为了增加谣言可信度,甚至会谎称亲眼看见秀娟「不检点」。
有人自持正义,企图制裁她的伤风败俗。
有人乘虚而入,借机欺辱、骚扰秀娟。
还有的,自觉好心提醒秀娟的丈夫。
但所谓证据,也不过仍是以讹传讹的道听途说。
造谣者居心叵测。
传谣者助纣为虐。
逐渐地,丢钱的真相早已无人在意。
整个事件都发展成对秀娟的欲加之罪。
在那样闭塞落后的环境当中,谣言是真正可以杀死人的。
最终秀娟不堪其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部 1987 年的电影,如今看来竟然毫不过时。
而这,未尝不是一种讽刺。
尤其令鱼叔印象深刻的是片中对村民的刻画。
他们扯着正义大旗围剿「荡妇」,生生逼死了一个人。
末了,也只是无言围观。
扭头便可回归正常生活。
而秀娟的悲剧却无法挽回。
造谣者固然可恶。
但谣言之所以能演变为杀伤力巨大的武器,离不开看客们的助纣为虐。
吃瓜传谣者总会散去。
但受害者背负的污名,却只能就此如影随形。
真相虽有,也早已淹没在舆论池底,不见天日。
秀娟式的悲剧,正在当下不断重演。
前不久,粉发女孩郑灵华也被造黄谣,甚至因此遭遇网暴。
郑灵华自幼丧母,由爷爷一人带大。
成功保送研究生后,她与病床上的爷爷分享喜悦。
本是拍照记录这一暖心时刻,未料,自己竟因发色被说成是「陪酒女」。
而后更多吃瓜群众涌至相关动态之下。
以猎奇心态放大谣言,将照片搬运至各个平台。
导致几张平常的照片,一步步演变成「老人带病考取研究生,还娶了一个小女生」的荒谬故事。
类似的事件屡见不鲜。
一女孩跟外公拍写真,就被造谣成「富豪娶少妻」,连「彩礼」都描述得有鼻子有眼。
而表达祖孙之情的原文却被选择性地忽略。
不难看出黄谣参与者的惯用伎俩——
没有爆点也要创造爆点。
正如鲁迅先生对小报记者的讽刺:
案中的男人的年纪和相貌,是大抵写得老实的,一遇到女人,可就要发挥才藻了,不是 " 徐娘半老,风韵犹存 ",就是 " 豆蔻年华,玲珑可爱 "。一个女孩儿跑掉了,自奔或被诱还不可知,才子就断定道," 小姑独宿,不惯无郎 ",你怎么知道?一个村妇再醮了两回,原是穷乡僻壤的常事,一到才子的笔下,就又赐以大字的题目道," 奇淫不减武则天 ",这程度你又怎么知道?
如今的造谣者比起小报记者有过之而无不及。
单凭一张照片就编造出绘声绘色的桃色故事。
把订婚照中的女孩说成是足浴店「8 号技师」,把取快递的女孩编造成「出轨快递小哥」的少妇 ……
一切都是为了迎合看客的窥淫欲。
电影《白雪公主杀人事件》,就拍出了这样一场闹剧。
就职于电视台的雄治,有机会接触到一宗著名杀人案。
因为受害者相当貌美,所以备受舆论重视。
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雄治不顾劝阻。
将自己的调查过程在网络上文字直播,以博关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