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没有打官司,他现在可能发展得更好,已经踏入更高的舞台。
但他不后悔自己的选择,这个世界需要有人来打破规矩,
他不是第一个站出来发声的人,因为他想成为最后一个。
想想父亲陈强,他也风光无限过,可因为这些也给他带来灾难,
因为在《白毛女》和《红色娘子军》里饰演反派而被抓走惨遭毒打。
理由竟然是一句“好人怎么可能把反派演得那么坏?”
多么荒谬,陈佩斯看到父亲的白村衫上一道一道血痕,他不明白了。
现实世界的善与恶与荧幕上的对错该如何区分?

从这个时候开始,陈佩斯不再追求像父亲那样的荣光,
即使后来成名了,他也不把作品送去选评。
他没有得过任何奖杯,但是他可以昂起头颅骄傲地说“我是一个非常干净的人!”
03 “小品”的起源
少时的陈佩斯曾经在内蒙古建设兵团参过军。
因为父亲的原因,他被迫下乡。
初来乍到,他受不了这里的气候和温差,每天睁开眼睛除了干活就是发呆。

少年人的倔犟最终被边防的哨声打压,这里虽然清苦,却生活简单自在。
它有城市看不到的黄沙,松柏,同一个季节却能出现不同的气候。
夏天站在树下,就连清风送来的温度都是秋天般凉爽的。
陈佩斯被沉淀出一种尘世之内却不世俗的心境。
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里的艰苦生活,却成为他往后魂牵梦绕的伊甸园,最后他真进了大山面朝黄土。
1973年,他被父亲接回城里,即便已经事业受挫,曾经的人情还在。
父亲低声下气的求人,终于打听到八一厂在招生,他让陈佩斯准备考试。

进入八一厂后,父亲带着他亲自上阵,拍摄电影《瞧这一家子》,凭此片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陈佩斯逐渐展现出了喜剧天赋,父亲陈强也支持他走喜剧道路。
因为工作来之不易,陈佩斯一待就是好几年,在这儿他认识了后来的搭档朱时茂。
他们两个人经常交流剧本创作,他们的作品时间比话剧短,也没有音乐背景,道具也很简单。
朱时茂给这种表演形式取名叫“小品”,从此以后,短篇喜剧第一次有了正式的名字。

1984年,陈佩斯与朱时茂首度在央视春晚合作演出小品《吃面条》,
惹得台下观众哈哈大笑,这个小品成为春晚舞台上的经典,一直到现在,都还是央视轮播的作品。
这个小品能够和观众见面,也经历了几番挫折。
1983年秋天,陈佩斯和朱时茂接到春晚导演黄一鹤的邀请,想让他们出个节目。
他们决定先去别处演出看看效果,没想到台下人被逗得哈哈大笑,有的人直接笑的在地上打滚。

受到鼓舞的陈佩斯和朱时茂,用期待的眼神等待着结果。
但是也有人提出质疑“这种表演不够高级,春晚是给全国人民看的,能不能再升华一下?”
最终,导演黄一鹤拿出英勇就义的态度“上!出了问题我负责!”
这个小品就是《吃面条》,陈佩斯和朱时茂以风格迥异的无实物表演,征服了全国观众的笑点。
从《羊肉串》、《胡椒面》、《警察与小偷》到《姐夫与小舅子》,他们连续11年登上春晚舞台。

陈佩斯以小人物的视角和故事直面嘲讽与反驳,他的角色丰富多样。
从底层人物出发,既然要演给老百姓看,就是要让老百姓产生共鸣感。
大俗即是大雅,大雅之堂要海纳百川才是真正的高级。
04 山野牧云人
陈佩斯的想法标新立异,他不想局限与一种表演形式。
他的角色大多以自我伤害和自我贬低式来逗乐观众。
他想突破这个窗口,观众可以继续俯瞰他这个小人物,但是演出的形式可以有新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