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央视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新闻联播》由原来的录播改成现场直播,消息一出各位主持人纷纷反映压力太大,因为直播这种电视形式非常考验主持人的功底,影响节目播出的因素也有很多,稍不留意就会造成播出事故。
罗京听说后却十分支持直播这种新形式,他说:“现场直播对主持人来说肯定是有挑战的,但它肯定是未来电视节目的趋势,观众看《新闻联播》看了很多年,我们应该做出创新和改变让观众看见。”
罗京给台里的主持人做了很好的榜样,每次播报新闻都能保持零差错零失误,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主持人必须做到眼睛看提示器、嘴里念着稿子、耳朵里听着导播的要求、心里计算着时间,一场节目播下来“五官都在加班”,一心多用是一件困难的事,但罗京总能完美地完成。
即使播放突发性新闻,他也能保持神话般的零差错主持记录。
台里当时接到讣告时已经是晚上10点,按照要求相关新闻必须在第二天的《新闻联播》上播出,台里准备好稿件时已然到了第二天,罗京在这期间又一直在主持其他的新闻节目,根本没有太多熟悉稿件的时间。
当他走入新闻联播的直播间时,在场的导播、主持人都不禁为他捏了一把汗。
讣告一共有4000字,罗京必须保证以每分钟两百字的速度播报,不能漏一个字也不能错一个音。
他用庄严肃穆的声音播报了一小时45分钟的新闻,用超出常人的专业能力出色完成了任务,从那之后台里领导相当重视罗京,决定以后但凡有重大新闻,首先考虑罗京来播报。
遇到紧急情况时,罗京也总是能从容应对。
2004年有一次直播过程中台里临时决定加播,导播送来长达17页的稿件,因为准备仓促很多句子都不完整,字迹也模糊不堪。
当罗京拿到稿件时,他播报的声音明显停滞了一下,不过第二句他就恢复了正常,观众们听着他一如往常的平静、庄严的声音,根本想不到罗京此时的工作状态:看着残缺不全的稿件用以往的播音经验猜测出内容,根据进度调整自己的语速。
17页完整读下来,罗京居然没有犯任何失误。当他播完节目的那一刹那,办公室里所有的人都站起来为他鼓掌,但罗京只是淡淡地说:“这一天终于过去了。”
神级的播音水平让罗京在同事心中地位很高,在观众那里他是“国脸”,在同事那里他是好大哥,罗京大概是威望最高的主持人之一。
事业上取得如此成就的背后是巨大的代价,因为忙于工作他很少回家,甚至很少陪伴儿子,好在刘继红了解罗京的工作性质,从不出口埋怨,只要罗京就想着办法给他做玫瑰花炒虾之类的美食犒劳他。
在生活中罗京总是一脸严肃,被人质疑“太高冷、不好接近”,有人劝他私下多开开玩笑增加亲和力,罗京无奈地拒绝了这个建议:“我的工作决定了从我嘴里说出的话没有好笑的,私下我也要保持这种严肃”,罗京甚至想换个发型都不行,因为他在观众心中的形象已经固定,不能私自更改。
观众想不到的是,看似“高高在上”的罗京其实非常有亲和力,他拒绝了领导提携他做播音组长的建议,但永远不留余力地提携后辈。
罗京曾经对康辉说过让他终身难忘的三句话,第一句话是让康辉进入央视后要学会自主学习,第二句话是让他坚持做直播节目,第三句话是要注意培养自己的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