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看过去充满神秘感的母亲独自带着孩子,平日靠当钢琴老师赚取生活费,
在学校见到其他家人来搭话也不多言,看到同学家长写的公众号里有自己女儿的照片,立马电话联系希望可以删掉,还不告诉母亲自己早已搬到了别的城市 ……
似乎在极力隐藏着什么。
很明显,这部剧又一次把两性关系和女性身份困境摆上了台面。
婆媳关系压力,产后抑郁,不被理解的全职妈妈身份,重返职场的艰难 …… 天然带有强烈的社会议题属性。
但很遗憾的是这些年但凡和这些议题相挂钩的国产剧,呈现出来的几乎都是这些熟悉的桥段:
女人牺牲事业成全丈夫,为孩子妥协一心扑向家庭;而男性自私又虚伪,面对问题也只会躲避,避重就轻。
白百何和佟大为在《我们的婚姻》里是这样,孙俪和袁文康在《妻子的选择》里亦是如此。
家庭中父亲丈夫的角色集体缺失,每人都在指责女人不像个女人,男人不像个男人。
女人们挣扎着寻求一条更好的出路,却怎么走都在被极度地盘剥,
甚至女人之间由于母亲和妻子的身份本应该达成更深的理解,却依旧避免不了以 " 我比你会选 "" 你自己不争气 " 的眼神在不同的阶级和境况里去鄙夷与仇恨彼此。
女人很惨,男人很巨渣,婚姻写得满目疮痍,
而这个套路在得到观众们大呼现实的好评以后,再以超现实主义的幸福完美生活结局。
于是当爱恨基本集中在都市和家庭婚姻里,却不能让人从中汲取到养分反而徒增焦虑时,也就渐渐让观众失去了新鲜感。
要拍好一部都市女性剧,怎么才能摒弃无病呻吟,真正做到触动人心?
女性题材作为这几年大火的主题,吃遍了性别红利却没有几部能拍出女性的诉求。
远的如《欢乐颂》,完全虚火剧作差劲;近的如《北辙南辕》,自说自话装逼失败。
一个卖俗一个卖雅,还不符合戏剧规律。
其实随着时代观念的转变,观众想从家庭剧中获取的东西也在悄然变化。
所谓优质的家庭剧不再只是制作精良、阵容强大就能够成为爆款,能否通过剧集内容与自身发生现实的共鸣共情,给予观众情绪价值和人文关怀变得更加重要。
女性题材固然很好,但不是所有的女性形象都得是刻板印象下:
通过恋爱来补充职场能量的女白领;总是带着遗憾和伤痛的疲惫母亲;不断被骚扰不断被摆弄的花瓶女;
不称职还焦头烂额的新手妈妈;布满缺点的必须背负 " 成长 " 义务的职场女新人;因为身居高位而被男人可怜的自尊心所辜负背叛的败犬中年女 ……
同样是四个女性的故事,《欲望都市》在华语区的传承就不在于多贴近现代女性的真实情况,而是做她们的精神引导,告诉她们如何在五光十色又乌七八糟的生活里生存。
这或许才更应该是当下国产剧要拍的女性题材,真正该做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