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书上写的内容让演员们复又搬来复刻了一遍,至今,我还记得其中有个胖子,他的神功让他的肚子被大刀砍下后只留下了一道白痕,可在八国联军的枪炮之下,胖子的肚皮终于被轰出一个大洞。
河滩之上,拳民踊跃,前仆后继,纷纷倒在了洋枪洋炮下。
当傻二满身浴血站在死人堆里有些发懵时,镜头外,跑去西安的老佛爷下旨说:
" 你看看这事闹得 …… 我就说义和拳民都是暴徒吧?!到处杀戮无辜,以至友邦惊诧。不过现在好了,我们帮着洋人一起抓捕这些暴民,抓到尽都杀了,大家都开心,可好?"
二
《神鞭》的主要情节跟小说原著差不太多,故事结构也颇有些《故事会》的影子——
从玻璃花找飞来凤的茬,傻二仗义相助开始,到傻二割了辫子,练成了神枪止。
但也有些改编的地方,比如在原著中 " 菊花 " 这个人物是遭倒洋人糟蹋后的苦命女子,嫁给傻二后整个人的精神状态才焕然一新。
而在片尾时也是如此:
N 年后混成了兵痞的玻璃花依旧嚣张地走在民国的津门大街上,欺男霸女,却被一对蒙面人挟持去了荒处,待对方摘下面巾时,赫然是那些年里被清廷通缉渺然无踪的傻二夫妇,此时的傻二已经割掉了辫子,玩起了手枪,只见他手里的枪和当年的辫一样,照样指哪儿打哪儿。然后傻二对着玻璃花留下一句话:
" 辫没了,神还在 ……"
在玻璃花的跪地求饶中,傻二夫妇如神雕侠侣一般遁入凡尘。
《神鞭》不能算是一部很精致的电影,片尾传递出来的傻二 " 人在家国在 " 的意识却很耐人寻味。
影片的结局是傻二夫妻的身影隐入苍苍林莽,这应该是个开放式的结局,它比较忠实地描绘了当年的人物和故事,喜也好苦也好、生也罢死也罢,统统呈上,毫无 " 装饰 "。
当然,《神鞭》从头到尾都充满了小人物在大时代中被无奈裹挟的无助,至于傻二临了的 " 觉醒 " 却也符合当时内地影视创作的主流思潮和创作动机。
只是同前述的《京都球侠》等相比,《神鞭》在描写市井人物拯救国家的行为举止之间总有一些微妙的讽刺意味,充满喜感,但笑过之后往往觉得心酸无比。
尤其是傻二入义和拳的前后,拳民们好似打了吗啡一样自以为刀枪不入,待上阵之后让洋人都傻了眼,觉得这似乎对于现代化的枪炮而言,几乎成了一场单方面的屠杀。
至于 " 傻二 " 们,最后等来的也不是抚恤养伤,而是一道圣旨 " 你们都是暴徒!都是你们害得大清国跟洋人们闹翻了脸!更害得哀家携家带口跑去了西安 ……"
情何以堪、情何以堪。
三
可惜的是,有人看到了史书觉得不可尽信,也有人仍然执迷不悟,全民、至少大范围的集体癫痫,仍然在后来时有闪现,似乎造神的故事依旧可以继续传扬,哪怕影片中洋枪洋炮砸了义和团装神弄鬼的神坛,烧了神鞭货真价实的辫子。
《神鞭》妙处还在于近乎写实地刻画了清末的津门风景与人间百态,例如津门索老爷子在对峙傻二时,嘴上功夫聊的,南北武林、各种拳术在他那里如数家珍。
可真要动手时,却打起了暗器,被发现后连忙逃跑,嘴上还不闲着 " 等着瞧吧!我叫上大家大派来定让你筋骨寸断!"
傻二生活的那个世界里,武人、匹夫、官员和洋人,个个都是风景,句句都是笑话。
值得注意的是,片中另有几处细节侧面描述了当时民间就已经有了 " 国货比不上洋货,国术自然也比不上洋术 " 的思潮,这种思想映射在行为上,便成了某国人喝着咖啡时把糖块当成了甜食,结果引得旁边的洋人哈哈大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