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看过程中,Sir 不断跳戏。
从第一人称视角的《硬核亨利》到浴室杀戮的《杀死比尔》再回转到《铁雨》《釜山行》《谍影重重》……
看得出。
导演很想在众多的动作电影之中靠 Ctrl+V 杀出重围。
可惜。
想学《犯罪都市》没有马东锡的 " 巴掌战神 " 人设;想学《硬核亨利》却少了后置摄像头般的沉浸;想学爆炸贝甚至一眼可看得到的山寨质感;想学《流感》和《釜山行》,却少了足够精彩的群像戏。
致敬再多再密集。
也不过是烂片的假一赔十而已。
△ 《犯罪都市》《硬核亨利》《流感》《釜山行》
这也是许多人在肯定了《卡特》的创意之外,却又反将一军的缘由。
视觉效果上的野心只是点缀,动作电影真正的内核依然在于故事。
同样扑街的还有前段时间的《魔女 2》。
明明有了第一部珠玉在前,但 IP 的续杯却与前作有着天壤之别。
" 韩国人说中文,可笑 ";
" 塑料特效玩超英概念,自不量力 ";
武戏的爽并不能弥补文戏的垃圾;角色形象没有铺垫,扁平仿佛一次性工具人 ……"
看看这些评语。
好像除了第一条之外,没有一条不像是为《卡特》量身定做。
△ 说塑料中文这段真的尬到天际
最后,还是回到电影。
大结局的一个细节,将偏离轨道的剧情稍微拉回一点。
还记得电影开头,卡特醒来的那个旅馆吗?
那并不是什么随机地点。
而是朝鲜病毒研究所一条密道的尽头。
故此,整个故事从开头到结尾,形成一条坐标上的闭环。
然而除此之外,整部电影便再无什么 call back。
在最后的打斗镜头中,卡特砸碎了国家宣传的广告牌,带着妻儿远去,消失在视野里。
是对民族信仰的放弃?
对自我身份找寻的暂停?
还是导演拍到这里,只为了擦一把政治尺度的边,而又不敢深入?
不管如何。
电影没给出的答案,Sir 希望时间能给出。
烂到极致不可怕。
可怕的是在商业电影的黑洞中,窥见触底摆烂的惯性。
之外。
便再无反弹的决心。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助理:穿 Prada 的南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