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莹:岁月不败美人,野百合也会有自己的春天……
作者:山佳
上世纪八十年代,《大众电影》杂志应是最时尚的品类,内有中外影星的画页,算得上一窥外面世界的窗口。
如今再回首,那时的明星如李秀明、张金玲、吴海燕等已不见踪影,而斯琴高娃、刘晓庆与潘虹,要么体形巨变,令人徒呼奈何,要么一脸玻尿酸,不忍卒看,要么总是扮演恶婆婆,浑身上下充满着戾气。好在还有一位“70”后的黄梅莹,也就是今天的女主,依然散发着浓浓的优雅与淡定……
01
黄梅莹,1950年7月7日出生在上海。爷爷是资本家,条件优越,黄梅莹自幼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徐汇区花园洋房里发生的一切,永远留在她的童年美好记忆中。
小学二年级,已是中队委员的黄梅莹,不小心弄丢了袖标,于是她跑到办公室,找到负责的老师说明情况。就这样,气质卓绝的她被上海少年宫的舞蹈老师一眼相中。从此,黄梅莹加入了少年宫的舞蹈队,开始接触文艺。
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在上海拍摄。13岁的黄梅莹,被幸运地选入群众演员。与喜欢的明星陶玉玲近距离接触,这令正值青春期的黄梅莹大为眩晕。从此,演员梦在她的心田里悄悄萌芽。
1966年文革的到来,令所有的一切都变了模样。过世的爷爷,已不能再为全家提供庇护。于是,黄家被扫地出门,逐出花园洋房,安置在简陋的房子里。奶奶被迫拿起扫帚,成为“清道夫”;身为工程师的黄父,被下放到江西劳动改造;家中的重担落到黄母身上,她毅然拿起绣花针。不分昼夜的劳作,令黄母的身体日渐衰弱。但为了一家人的温饱,黄母还是针不停手。
黄梅莹多想帮助妈妈撑起一个家,但随着文革的深入,中学毕业的她还是被下放到崇明岛农场,开始了“农耕生涯”。那一年,她18岁。
02
挑河沙,干重活,肩膀红肿、淤青、出血,对黄梅莹而言,都视为平常。既然命运的推手将苦难加持,那就勇敢地去迎接好了,在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也不失为一种面对现实的勇气。
1968年,为配合政治形势,各地成立宣传队,文艺演出也适时而起。正巧少年宫的一位小伙伴,正在宣传队。在这位小伙伴的热心引荐下,黄梅莹就从修地球的“农民”,调到了急需人才的宣传队。那一年,命运似乎对黄梅莹露出了久违的笑脸。
1970年,总政歌舞团在上海招生,少年宫的老师把消息传递给黄梅莹。就这样,得知消息的她,很幸运地参加了考试,并被录取。
其实,按照当时的政审条件,黄梅莹并无资格被录取,毕竟有个资本家的爷爷,很减分的。好在招生的王翠年老师,出于爱护人才的目的,将黄梅莹带到了北京。从此,黄梅莹开启她人生的新篇章。
03
穿上绿军装的黄梅莹,成为总政歌舞团的报幕员。她英姿飒爽的台风,令无数战士倾倒。但黄梅莹很清楚,报幕员毕竟是吃青春饭的,而有一技之长才是安身立命之本,她的演员梦一直在涌动。
在总政话剧团,黄梅莹有幸参与了《万水千山》的演出,担纲红军卫生员李凤莲。1977年,著名导演严寄洲(《野火春风斗古城》,就是他的作品)决定将《万水千山》搬上银幕,而原班人马不动。这样,黄梅莹以同一角色第一次触电。那一年,她27岁。
在那个时代,能有幸在电影上露脸,都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毕竟,国产影片的数量屈指可数。随后,黄梅莹又被八一厂导演王苹发现,出演《我们是八路军》中的张琦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