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消息让肉叔震惊,却不意外。
上周,新片《小黄人大眼萌:神偷奶爸前传》传出定档消息,肉叔正准备带暑假来家里住的外甥去电影院嗨一把。
谁知今天中午,就有博主曝料——院线版被改。
内地版剧情是熟悉的味道:
反派入狱,被判 20 年,改邪归正。
电影正式上映前,改动的事实和方式还有待考究,不过从后续其他电影博主的跟进,以及豆瓣页面的片长差别来看,应该是真的。
震惊吗?
震惊,毕竟横看竖看都找不出改动的理由——北美分级属于基本没有分级(PG 级,第二轻的量级),剧情属于完全合家欢,角色是一堆只会瞪眼卖萌的黄色胶囊状生物 …… 能有什么坏心眼啊!
意外吗?
一点都不——这么多年眼看系列从 " 卑鄙的我 ",到 " 神偷奶爸 ",再到如今 " 小黄人大眼萌 ",步步妥协都习惯了。
肉叔真正担心的也不是这一分钟改动(大不了带外甥早点离场就完了)。
而是公共领域里,我们被步步紧逼的表达空间。
具体到电影领域,真正危险的是在 " 内地版 " 结局背后。
还衍生着 " 内地版 " 的三观。
01
当坏人的下场被框定。
自然也限制着反派的塑造——成为正派纯粹的对立面,是承受观众骂声的背锅侠,是引起剧情冲突的工具人。
近期《明日战记》就是个典型例子。
渣渣辉饰演的反派,偏执地坚持保留能净化空气的 " 天幕 ",所以他坏得很执着:我管你多少人死,天幕要留住,耶稣来了都没用。
直到后来计划暴露,徒留一声枪响——
镜头给到落地的弹壳。
一个曾经这么狂的人,怎么就善罢甘休了?
这是《明日》重特效,轻剧情的 " 摆烂式 " 角色塑造——反正都要死,干脆就别费劲。
这当然是特例。
更普遍的情况是——
反派必须死,可他们的死,往往经不起推敲。
《断 · 桥》。
本肉当时看到影片中段,王俊凯饰演的角色被曝出 " 在逃杀人犯 " 的身份。
第一反应不是他身上背负了怎样难言的过去,而是——作为一个污点人物,电影会怎么写他的结局?
是在字幕里三两句的 " 绳之以法 ",还是?
导演选择了一种相对不落俗的方法(电影还在上映,不剧透),可最后还是死了。
《怒火 · 重案》。
谢霆锋的帅气和出色的演绎,让人实在无法讨厌这个有仇必报的反派。
影片尾声,他和甄子丹在一番激烈的肉搏后,警察终于赶到现场支援,红外线瞄准他身体。
邱刚敖仍不服气:
我认输了,但我不认命。
可一个不畏强权的人,又怎么会在警察重重包围下认输呢?
总之他死了。
只不过导演用细微的隐喻为角色留下一丝怜悯:
与身后倒下的神像对应,他的死亦是自我救赎。
勉强为角色补救。
还有娄烨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堪称奇情纠缠下的死法大赏。
陈妍希饰演的连阿云,在车祸中撞上凸出的钢筋;张颂文饰演的城建委主任唐奕杰,在拆迁地被推下楼,坠楼身亡 ……
宋佳饰演的林慧,选择自首——为一件跟自己无关的凶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