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永远在拍别的卫视不愿意拍的 " 冷门 " 题材,但这些冷门题材里,却黑马频出。
当地方卫视扎堆拍都市剧、偶像剧时,央视拍出了扶贫题材的《山海情》和《大山的女儿》。
当地方卫视热衷古偶仙侠时,央视正视历史,拍出了 9.3 分的《觉醒年代》。
而当地方卫视们都在围绕着律师、翻译官这些白领职业打转时,央视却再一次剑走偏锋,聚焦工人群体,这回带来的是——《麓山之歌》。
在人人向往都市生活,觉得白领比蓝领更胜一筹的当下,这样的题材真的会吸引人吗?
央视用实打实的数据告诉你——工人阶级永不过时!
8 月 19 日,《麓山之歌》登陆央视一套,首播两集平均收视率破 1%,以微弱的差距仅次于央视八套《玫瑰之战》成为同时段收视榜亚军。
以番茄君之见,这部不走寻常路的电视剧,有望成为央视新的黑马之作。
寒冬腊月,雪花飘飞,一群人正在懒懒散散地进行着军训。
看体态,不像军人;看年龄,不像学生。他们究竟是谁?
这其实是一群来自国有企业麓山重工的工人。
工人不在厂房里工作,咋还搞上军训了?
一切还要从麓山重工的惨淡经营说起。
麓山重工是一家老牌国有企业,它上过市,辉煌过,却又逐渐被淘汰,股票被套上了 ST,资产负债率高达 81%,濒临破产。
厂子收益差,开不了源,只能节流,停发完职工的奖金停工资,进行大规模的裁员,还没被裁的怕他们闹事,就组织了军训,这才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但是停工资、裁员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的举措,要想拯救麓山重工,非得伤筋动骨不可。
为此,董事长方锐舟想出了个对策,搏一回时代的潮头——重工换金融。
所谓的重工换金融,就是变卖厂子里的重工资产,置换成效益好的金融资产,让工人摘掉蓝领的帽子,摇身一变成为金融行业人士。
想法很美好,但这真的是活路,而不是压死麓山重工的最后一根稻草吗?
对于重工换金融的计划,有人拥护方锐舟的做法,也有人强烈反对。
这个反对的人,叫卫丞。
卫丞其实并不是麓山重工的正式员工,严格来说,他顶多算是外聘人员。
四年前,方锐舟还没有完全放弃麓山重工,曾经和某大学展开校企合作,共同研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十五兆帕柱塞泵,项目取名为—— " 麓山一号 "。
这是个卡脖子技术,因为核心技术一直掌握在外国人手中,国内企业只能受制于人,这也是导致麓山重工日渐衰弱的重要原因。
而卫丞就是学校派出的这个项目的领头人。
在他的带领下,经过四年的不懈努力,麓山一号项目眼看就要大功告成,但是临门一脚,麓山重工却实在坚持不下去了。
在停掉工人的奖金仍然无法弥补巨大的资金亏空后,麓山重工终于停掉了麓山一号的科研经费。
卫丞不甘心,他找到方锐舟,但是方锐舟告诉他,在一万人的饭碗和一个科研项目面前,他只能选择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