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赛制在初选过程中就增加了选手间 PK 的次数,当然导师队伍满员接下来被转身的学员自动与队伍已有学员 PK 的规则并没有改变。
因此,如今的好声音在前期的淘汰率还是相当高的,每位导师 6 个名额可以说组建得格外迅速。
仅两期节目,梁静茹战队就已经满员了,左右为难的戏码比往年来得仿佛更早了一些。
开播 10 年,如今的《好声音》只剩下越来越乱的赛制,越来越低的人气,越来越多的广告以及越来越胖的华少。
剪辑师依旧在观众们的底线上反复横跳,全部 cut" 腰眼儿 " 上——选手 " 歌到嘴边就咽下 ",立刻古法压榨 " 胡某花 ",节目全程见缝就插 " 某某希有气儿 ",是生怕观众不来气。
其实,《好声音》除了前三季堪称经典,后面的几年都呈现出各种问题。
尽管观众已经养成每年夏天期待新一季节目的习惯,但这依旧让节目难以摆脱来自各方的压力。
因此,我们见证了节目的种种改版,但从豆瓣热度和评分都看得出,改版后的节目依然难逃水准和口碑下滑的命运。
作为蓝台代表作,华语乐坛的 " 生力军 ",《好声音》这块招牌屹立不倒是必要的。
由于期待值逐年下降,节目组不得不从各个角度创新尝试以辅助节目翻新和再生。
其中,2018 年《好声音》就凭借四位导师极强的个人魅力让节目再度重回热榜,即使豆瓣评分仅有 6.0,但 6.1 万的观看量创下了历史新高。
这一年好声音打了次漂亮的翻身仗,其中很多导师和学员的名场面如今仍被津津乐道。
而在之后的 2020 年好声音当中,冠军学员单依纯更是一炮而红,成为好声音近年冠军学员里为数不多资源不错的 " 新星 "。
如今的《好声音》成为一个 " 符号 ",它是草根圆梦的代名词,它是讽刺小品和喜剧电影中含沙射影的娱乐现象,它也是电视选秀综艺为数不多的阵地。
发展至此,节目存在的社会意义在某些程度上早已大于节目内容本身。
如果说,《好声音》的初心在于挖掘素人,肩负起华语乐坛代代传承的重任。
那么如今再看,节目重心也愈加分散,原创作品和团体参赛的模式让节目的内核变得分散。
学员的看点远远小于导师之间的火花,真正意义上的 " 素人 " 也因为互联网时代的传播与发展而消失殆尽。
这些年,参赛选手年龄层早已跨越 70、80、90、00。
不变的是我们依旧期待更多 " 扫地僧 " 能让大家眼前一亮,依旧渴望真正的 " 好声音 "。
但随着新兴选秀节目的兴起,《好声音》的影响力不能同日而语。
于是,我们看到很多二战三战学员逐渐崭露头角。
音乐学院学生,自媒体网红,相关从业者的参与比重也是逐年增多。
也因此《好声音》早就不是普通人的梦想舞台,更像是 " 圈内小咖 " 的出道捷径。
如此这般,换汤不换药,几年下来再有情怀再恋旧的观众,也多多少少有些腻了。
每年支撑观众看进去的,就是导师斗嘴和为数不多的 " 真实素人 "。
但是真能像周深一样技惊四座创造声音奇迹的,现在再也找不到第二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