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番苏有朋参加同类节目,仍以小虎队为流量密码,在内容创意上稍有重复,但其因个人状态保持较好,而广受称赞。相较而言,苏有朋在外形、表演以及大众口碑层面占有一定的优势,但要想超越陈志朋的同时,并达到王心凌那样全民出圈的程度,还有一定的差距。
之所以苏有朋达到王心凌的翻红效果,一方面在于受众年龄段的不同,情怀共鸣可遇不可求的效果或难企及。王心凌凭借《爱你》在 2004 年开始走红,昔日的粉丝已经成长为网络冲浪的主力,而在 90 年代初发行的《红蜻蜓》《爱》这两首歌的受众大都是 70 后、80 后,甚至还有粉丝在评论区自我调侃,小虎队曾经的歌迷已经在家带孙子了,而这一年龄段的观众在网络上创作度、活跃度难以企及《爱你》的粉丝群体。
此外,《披荆斩棘》的核心用户与小虎队的粉丝画像也不相匹配,很难凭借节目影响力调动相应粉丝群体的注意力。根据艺恩娱数的数据显示,《披荆斩棘》29 岁以下用户占比 63.71%,对于这一龄段的核心受众而言,小虎队还不如近年因表情包而翻红的五阿哥和杜飞深入人心。其实,苏有朋深谙这一点,在微博上官宣参加节目时,还用上了五阿哥的表情包。
另一方面,苏有朋在跨界演员之后,在内地发展了十多年,出演了《还珠格格》《情深深雨濛濛》《老房有喜》《倚天屠龙记》《风声》等多部影视剧,后来跨界成为导演,先后带来了《左耳》《嫌疑人 X 的献身》这两部票房不错的电影,还参加了《中餐厅》《创造营 2019》《了不起的舞社》《天赐的声音》等多部人气综艺。
尽管近十年来,苏有朋在内地的演艺事业脚步放缓,但凭借着上综艺节目依然保持着一定的曝光度。相对于早年间事业发展不顺、处于半隐退状态的王心凌而言,苏有朋之于大众来说,缺少了几分久违感与神秘感,即便是《红蜻蜓》《爱》能在观众掀起阵阵波澜,但最终也难逃曲终人散的结局。
除了个人的原因之外,也有外部的原因。在怀旧之余,观众更爱追新。近年,剧抛老公已是不少观众追剧的习惯。今年以来,因《开端》而火的白敬亭,因《猎罪图鉴》而火的檀健次、因《梦华录》而火的陈晓、因《苍兰诀》而火的王鹤棣皆是典型的例子。尽管苏有朋凭借五阿哥、杜飞、张无忌等角色自带光环与情怀,但之于整个男艺人市场并不具有稀缺性以及不可替换性,最终也不过是内娱情怀风暴里的一粒棋子罢了。
从刘畊宏女孩到王心凌男孩,再到苏有朋女孩,艺人营销似乎进入了套模板的怪圈,但这一套路并不适合所有人。对于高国民度却缺乏神秘感、新鲜度的苏有朋而言,以小虎哥的金曲开启初舞台在获得情怀红利之后,接下来的赛程里,更多的还是要靠个人的人格魅力与唱跳实力来获得观众的青睐,让我们见证古早偶像的 " 二次转型 "。
复刻王心凌的营销路线,坐实《乘风破浪》" 招娣之说 "
在苏有朋复刻王心凌的营销路线背后,有网友认为《乘风破浪》系列节目如内容实验品一般,所沉淀的内容制作、艺人营销等方面的经验,都应用到了《披荆斩棘》的制作与营销中, 正好与此前的 " 招娣梗 " 相对应。
还记得在 7 月初,总导演吴梦知在微博发文分享了《乘风破浪》与《披荆斩棘》幕后的故事,表示自己在去开了 13 个小时 " 哥哥 " 的制作会,拜托另外一位导演盯 " 姐姐 ",结果最后发现对方仍在开哥哥的策划会。为此,网友们将《乘风破浪》调侃为《乘风破浪的招娣》,质疑芒果 TV 是 " 重男轻女 "。而芒果 TV 原本就是以女性用户为主的平台,因 " 重男轻女 " 的行为得罪了一波忠实用户,这本身就不是一个好的信号。
随着《披荆斩棘》的播出,当网友看到阵容、舞美、剪辑比《乘风破浪》更为用心,认为进一步坐实了 " 招娣之说 ",表示:" 笑死掉,乘风破浪才结束不久立马开播披荆斩棘,像极了刚把女儿嫁出去收到彩礼,立马给儿子娶媳妇的爹妈 ",还有网友开始抵制《披荆斩棘》,表示 " 因为乘风破浪的招娣,拒看顺风顺水的哥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