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还在外为工作奔波,为生活而忙碌,他们的倒下也绝对是一场悲剧。
用 " 要哭了 " 这样一个不痛不痒的词来概括一场灾难和悲剧,不仅没有缓解任何,而且它只会显得更为荒谬、傲慢且愚蠢。
娱乐化幼稚化萌化,
也是语言思维的退化
肉眼可见的变化是,如果没有什么大型媒体对某件事进行报道,现在网友大部分都从微博热搜上看新闻。
哪怕那个热搜根本不是什么 " 正式新闻 "。
不仅报道不被正视,灾难还被如此娱乐化、幼稚化描述,那它自身的严重性必然被淡化被消解。
要哭了下一步是什么?哄小孩给糖吃。
但这是灾难啊,这不是小孩子过家家,也不是在玩什么模拟恐怖游戏,拍鬼片。
因为一开始大部分都是川渝人民自己发微博自述求救。
很多人也没有意识到这场高温灾难对川渝地区的影响到底有多严重,直到后来求救信息越来越多,严重性才被正视。
在网络的戏谑娱乐中,很多人都患上了热射病,很多老人熬过了疫情,却没熬过高温也没熬过这个夏天。
实际上,川渝人民确实是快要被热死了。
是啊,每一条描述川渝高温的评论底下,都是活生生的人的苦难经历。
灾难被娱乐化、幼稚化,让蝉主想起之前疫情的时候,大家对于灾难的拟人化、食物化、萌化。
让一切严肃性事情都变得 " 萌萌哒 ":" 热干面加油 "" 武汉你这个小笨蛋 "" 阿冠 "" 小叉酱 "。
更有甚者的,已经开始了粉圈式应援,想问一下,真的知道你们自己在说什么吗?
该严肃的事情被娱乐,该娱乐的事情却不断被上纲上线审视,是一种本末倒置。
当全球不断变暖,自然灾害越来越多,它是会影响我们的经济、社会生存环境的。
换言之,你我都无法置身事外,大家都是叙事中的一员。
在一篇名为《关掉滤镜,听一下高温下四川人的哭声》的文章中,还提到一点:
" 社交媒体时代,气象灾害很容易拍出 " 大片 "。央网的记者,航拍了鄱阳湖干涸的照片,发现了一张 " 生命之树 ",那是水干了之后的痕迹。本来是生命的消失,到他这里就变成了 " 生机勃勃 " 的想象。"
这段视频在微博上的话题是:# 鄱阳湖现大地之树奇观 #。下面的评论是:太震撼了,我想去打卡。
这就是娱乐化某种自然灾害之后的结果。
为什么会有奇观?是因为天气高温,水位持续下降,提前进入了低枯水期。
这次集体性的愤怒式爆发,也是因为每次面对大型的社会性事件,大家都好像无法好好说话了。
低龄幼稚化是舆论常态,讨论事情的更像是一群巨婴,稍微严肃点就被阴阳怪气。
文化批评家波兹曼说在《娱乐至死》中曾经说过:
"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这本书出现的背景是,当时美国的现实社会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其结果是人民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川渝的人正在经历从未有的灾难,深陷其中,他们又怎么乐得起来?一些人自以为好笑的梗在经历灾难的人眼中,就是一场很深的讽刺。
好好说话应当是一个成年人所配备的能力,背后是一个人的逻辑思维和独立能力的体现。
一直将事件娱乐化幼稚化萌化,看不见真正受苦的人,这不是巨婴又是什么?
如果是处于灾难之中的人进行调侃,那倒是能理解是有乐观的心态,但不等于旁人可以轻飘飘地调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