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男主两段故事线上的割裂感,以及众多人物的塑造,就像网友对《杨戬》的尖锐评价:编剧野心撑不起来这个故事。
很多观众会发现,电影里很多人物角色只是出场几幕,最后根本没有任何作用。
比如,杨戬飞船上的两个角色:一位师爷模样;一位烧火大汉。二人一上来,给人的感觉是,他俩是杨戬的左膀右臂。
哮天犬是杨戬身边最亲近的神兽,可是在最后大战的时候,杨戬身边别说左膀右臂了,连哮天犬都没出现。
另外,人物出场交代也不完整。
一开始,卖仙丹的葫芦小哥背着类似我爱罗的葫芦,最后也没有下文了。
所以,这些人物是否对整部电影起到作用?在前中期是有作用,但是全是些无关紧要的小情节。这些人物就像契诃夫的手枪一样,后期主线几乎没有参加,那就没必要发射出来。
现在关于《杨戬》的解读已经从单一的剧情解读拓展到各个层面,有从人物设定入手的,有从两性方面讨论的。
有人甚至脑洞打开,杨戬的天眼也成为某种奇怪的讨论点。
桃在这里不予否认,每个人心中肯定都有自己的不同看法,不分谁对谁错。
很明显,编辑想用一部动画讲述过多的人物和事件。
但是,操作失误了。
桃记得上一部能够引发全国讨论和争议的国产动画电影应该是 1999 年由常光希执导的动画电影《宝莲灯》。
当年,《宝莲灯》可以说是集结了一众顶流,主题歌与插曲由两岸三地的著名歌手,如刘欢、李玟、张信哲等倾情演绎,留下经典的旋律。
配音演员阵容也是相当豪华,特邀陈佩斯、宁静、徐帆、姜文、胡歌等著名演员为人物角色配音。
《宝莲灯》作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国漫低潮的力作,在商业上获得了的巨大成功。票房收入达到 2500 万元,打败了同期上映的好莱坞动画片《花木兰》(票房收入约 1000 万元)。
但是,在当年的观影环境下,评论也两极分化,有夸奖赞赏的,也不乏尖锐刻薄的批评。
来看看当年影评人对《宝莲灯》的争议:
民族性的缺失,简而言之,就是传统神话只是披在《宝莲灯》上的一层纱,内核是好莱坞式的叙述方式。
主题定位模糊,一方面是沉香与母亲的亲情,另一方面是哪吒与原创人物嘎妹之间的暧昧情感。
人物单薄,二郎神形象塑造得较平,作为劈山救母的先驱人,看到沉香重蹈旧辙,二郎神竟然没有丝毫同情、怜悯和思考。
如果把《新神榜:杨戬》套在当年的批评中,你就会发现,成就不能一概而论,但是尴尬的处境基本相同。
追光想要创造自己的动画系列,不管是《白蛇》,还是《封神榜》的众神宇宙,确实想打造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动画电影宇宙。
但是,选择《封神榜》风险很大,书中的神仙体量过于庞大,并且杨戬这一人物形象没有像哪吒或是齐天大圣那样形成一个固定的文化模式,因此《杨戬》的创新很难让人接受。
《哪吒闹海》(1979)
我们从小看到的杨戬形象,有《封神榜》(1990)里大破殷商各路神怪,足智多谋的金霞洞杨戬。
有《西游记》(1986)里法力超群的灌江口二郎真君,可以与齐天大圣打得难分伯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