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无数经验证明我们甚至 …… 不,我们确实是比他本人更明白他的魅力点。
这是正确道路、错误道路都见证过的自信。
尽管,它的表现形式可能很特别——
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我知道你什么样最可爱。
就这么做。
焊死!
" 我为什么不去说别人,偏偏说你呢?"
这样的句式,替换到霸总式观众身上,似乎是一种高阶意识——
我的指摘很贵。
轻易不给人。
事实上,观众偏偏愿意与黄晓明维持这种微妙拉锯和近乎鬼打墙式的循环。
确实耐人寻味。
评点,意味着保留期待。
有过一定时长和程度上的失望,依然选择评点,意味着始终保留着期待。
可,到底为什么偏偏是黄晓明?
除了他确实是反复横跳的弹簧型演员——
底盘稳,虽然不小心会弹到没边,作品上倒确实会有惊喜角色回返观众。
重点恐怕还在于,他的个人特质鲜明。
我以前比喻黄晓明 :
" 一个张无忌的灵魂,摆着杨过的范儿。"
也即,虽然大家对他的种种款,有过邪魅狂狷、重油过负的印象。
但,往往也都会缀上半句,不过人倒是个好人。
也如他自己所说," 好像对我的(负面)评价也就这些东西了。"
再拿导致其本人口碑起起伏伏的《中餐厅》来说——
看到过他令人 " 智熄 " 的经营指挥。
也看过太要面子赔钱的老好人大放送。
搬行李、买东西。
常常发生打头把话说太满,最后现实情况不允许,也硬着头皮猛上的铁憨憨操作。
可回过头看,其实都不算大事。
因为,即使常常是在某种存在感里、甚至需要不停刷存在感,才找到安全感。
在结果上,黄晓明终归是一个 " 惠他 " 的好人。
这样的人,总不会让人讨厌。
正如处理角色,只要听得进去,真正行动。
减法,常常比根上就没有的加法好做。
到现在《中餐厅》第六季看下来,虽然还是一样的善财散花式出场,你好我好大家好。
但多余的操作,明显少了。
尬味一减,清爽自来。
有一幕很平常,我印象却很深。
尹正买了个瓤泛白的西瓜,懊恼看上去让人很没有食欲。
黄晓明没有絮叨,也没有像前几季怕他难过,上来给太多的安慰,反让人挂心。
只是简单一句 :
害,有的吃就不错啦,挺好的。
结果到后面,这个不红的瓜,吃起来反而很甜。
一切并无想象中糟糕。
这点不仅该是经历过低谷,自我减负,全新再出发的黄晓明意识到的——
我不进行那些多余的操作,世界好像也并没有坍塌,大家也并没有不喜欢我。
也是演员黄晓明该认识到的——
不演得太多太过,反而对了。
从 " 没有看,不敢看 ",到吃下这口感觉上不够甜美的瓜,最终反而受益。
近期的黄晓明,再次给人一种流动着的、更新着的、改变着的生命感。
说到底,对他保留期待、或是戏谑性地去评点的根本不也正是——
他给到大众的印象,是一个鲜活的人。
是我如何,他就可能会如何的活人。
众星捧月时会有飘飘然。
但也会难过、会沮丧、会反省。
有回馈,有反应。
按一下会有一个坑,哪怕有时 " 皮到反弹 ",也比无悲无喜,不痛不痒的假人好。
因这背后指向的,是也摸爬滚打过来的、有国民度、有奖项傍身的中生的耻感。
固然是观众愿意批评、敢于批评,才能得到一个更好方向的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