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首位登上《时代周刊》的华人艺人,也是影坛史上获得最多 " 金鸡奖 " 的女主,她被誉为上世纪 80 年代的 " 悲情皇后 "。
她就是中国影坛的一代传奇——潘虹。
在旁人看来,潘虹始终被光环笼罩,是上帝眷顾的幸运儿。
可她自己却在传记里说:
" 阳光下的我,是别人眼中灿烂的辉煌;月色中的我,却是自己心里空洞的失落。"
其实,潘虹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她的前半生历经沧桑,充满曲折。
即便成名以后,她骨子里也始终保持着一份清醒而独到的自我认识—— " 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演戏只是我的工作。"
或许在外人看来,潘虹的人生并不完美,但事事圆满的人生本就难得。
在起伏不定、充满未知的人世间,最重要的是,能拥有一份冷静平常之心。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潘虹的童年大多是在外婆家度过的,外婆对她呵护备至、疼爱有加,日子虽然清贫,但却温暖。
直到 7 岁那年,她才被母亲接回身边。
在这之前,潘虹一直把外婆当成唯一的亲人,所以 " 母亲 " 对于潘虹来说,还是太过陌生。
有一次,潘虹的手指不小心受了伤,她没有哭着喊着去找妈妈,而是一个人去医院挂了急诊。
回到家后,母亲看见她被鲜血染红的衣袖,也只是摇了摇头,并无过多安慰。
相比于母亲的生疏冷淡,父亲则对潘虹格外关心,这让潘虹格外珍惜和感动。
但好景不长,潘虹 10 岁那年,父亲去世了。
因为父亲的 " 特殊身份 ",母亲想去看父亲最后一眼,却被要求和父亲划清界限。
10 岁的潘虹,只能一个人取走父亲的骨灰,再一个人孤独地坐着冰冷的火车将父亲的骨灰送回老家。
但这些,不过仅仅是她苦难日子的开始而已。
父亲不在了,母亲也工作繁忙,小小年纪的她,自然要承担起照顾两个年幼妹妹的重担。
辛苦的同时,因为父亲的 " 特殊身份 ",她还常常被小伙伴们嘲笑、讽刺和孤立。
压力太大承受不住时,她就会找一个无人的角落,放声大哭,一直哭到嗓子沙哑才敢回家。
但这些,她从来不对任何人说。
她总是告诉自己,母亲已经很累了,自己不能再给母亲增添负担了。
然而,这些苦难,不仅没有打倒她,反而让她变得愈加坚强和成熟。
她就像一株风雨中飘摇的小草,顽强地向上生长。
19 岁那年,潘虹迎来了人生转机。
上海戏剧学院的老师来崇明岛招生,此时的潘虹,正在这里下乡插队。
长相较好的她一下就被老师看中,顺利入选。
之后,更是凭借着努力,从一个饭堂小妹如愿考上了大学。
正是这份从小的生活体验,不仅磨练了她坚韧的性格,也为她日后的处世打上了勤劳和吃苦的底色。
很喜欢这样一句话:" 人生充满了苦难,时刻保持敬畏之心,方能行百里路 "。
面对苦难,幼年潘虹从不退缩,始终坚强面对。
苦难是人生的底色,因此,一个人面对苦难的心态,也决定了他日后的人生姿态。
既然无法躲过,只能选择勇敢直视,在一段又一段的坎坷路上,潘虹走得平静而又铿锵有力。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考取了上海戏剧学院的潘虹,不仅挥别了过去的苦难,更是找到了自己一生热爱的电影事业。
大二那年,电影《沙漠驼铃》的导演来学校选角,左右环视中,立马被教室里的一个女孩所吸引。
那份遗世独立的美深深地打动了导演,当下便选定了潘虹。
后来,这部电影一经播出,所有人都被潘虹的表演所震撼。
在这之后,潘虹又出演了几部影片,并收获了一致的好评,连绵不断的夸赞声将她推向了更大的舞台。
1981 年,她应邀拍摄《杜十娘》。
为了拍好这部电影,潘虹每天凌晨三点便去化妆房化妆,此时正值寒冬,厚厚的妆一画就是几个小时,每次画完都是饥寒交迫,睡意沉沉。
不仅如此,每天临睡前,潘虹还要在心底一遍遍揣摩着人物的个性和特点。
令人欣慰的是,这些付出都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才二十多岁的她,将风尘女子杜十娘饰演得惟妙惟肖,凭此获得诸多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