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在巴黎设立工作室、至少雇佣 15 名专职人员、每年分别参加 1 月和 7 月举办的 " 高定时装周 "、每季发布不少于 35 套的日装和晚装、还有常年需雇佣 3 个以上专职模特,这些说是入会的标准,其实也是对 " 高定时装 " 的一种态度彰显。
不是每个设计师都可以成为高定设计师,也不是每套出现在时装周秀场的礼服都可以被称之为高定礼服。
纪录片《Dior and I》就曾完整记录了设计师 Raf Simons 在准备个人入主 Dior 后的首场高定时装秀的全过程。
每套礼服从面料的处理、设计的剪裁修改、细节之处耗费的工匠精力与时长,再到秀前秀后的所有准备,一件穿在模特身上的高定礼服不仅价值不菲,背后包含的意义更不一般。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 Raf Simons 在高定秀场会留下激动的眼泪了。于品牌而言,高定线的存在是价值的赋能,而于设计师个人而言,高定秀是他们的梦、也是职业生涯的功勋章。
当然最重要的是,高级定制的服装不同于成衣,后者是结合市场和潮流后要批量生产销售的,但前者通常不选择量产,甚至可以用 " 孤品 " 形容。
只有非常重要的客户,或者和品牌关系极其密切的明星挚友,才能享受到私人订制或租借穿戴的特权。毕竟,粗略来说,一件高定服装基本上要耗费 400 小时纯手工制作,等待的时间也要 6 个月左右,价格更是在几十万和几百万之间不等。
就拿 7 月的 Balenciaga 秀场上那件压轴登场的新娘礼服,7 万颗水晶、8 万片银叶和 20 万个亮片,通过制衣工匠一针一线手工缝制,而这件高定总耗时 7500 小时,相当于一位制衣工匠不间断工作 310 天。
这场秀也被外界称之为是对 Haute Couture 辉煌时代的致敬,无论是找回 50 多年前替品牌走秀的模特,还是手举号码牌拍摄的细节,无不体现出向经典致敬之意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现在明星会对穿高定参加活动如此看重,粉丝也丝毫不吝啬宣传各种「艳压通稿」了。
当然,曲高和寡的 " 高定 " 也并非一直处于顶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确是高定蓬勃发展的阶段,但很快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也让时装行业受到重创。许多时装屋被迫关门停业、优秀的设计师出走海外,哪怕是幸存的品牌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失,当时的巴黎高级时装公会主席 Lucien Lelong 就曾为此高呼:" 如果巴黎时装必有一死,那就让它死在法国吧。"
好在,Haute Couture 在大家的齐心合力下熬过了寒冬,也迎来了属于高定的黄金年代。二战后的几十年里,高定秀场涌现出不少才华横溢的设计师,他们为高定时装留下了一笔又一笔的 " 财富 "。Cristóbal Balenciaga、Christian Dior、Pierre Balmain、Jacques Fath、Hubert de Givenchy 等设计师就是那个时期的 " 高定代言人 ",他们引领的新高定风潮也影响了全球女性的审美。
后来,成衣的兴起再次让高定时装陷入困局。
1:1 定制的概念,在面对 " 时装是大众 " 的成衣理念,显得既不接地气又脱离了现实,与已经发生变化的消费观背道而驰,而到底要不要保留高定线也让高奢品牌们进退两难。
加之现在尚存的、可以被称之为具有纯正血统且得到巴黎时装公会认证的高定品牌,所剩不多。很多非巴黎产的境外会员,还有像由中国设计师郭培创立的同名品牌也是以特邀会员的身份才得以入会。
Schiaparelli 2022 秋冬高定
所以,关于高定时装还能存活多久的争论也都没停止过。但是,随着 " 只借一线女明星 " 的 Elie Saab 在 2022 秋冬高定秀上首推男装,完成品牌历史上的重大决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