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决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问题,比如说你有私家车,可以拉活,闲置的房子租出去,也是获得收入的一种方式,收入不一定低。"
最后轮到网友摸不着头脑,你猜我为什么低收入?
这样的建议我也可以建议:
吃不上饭可以把家里的大米小麦卖了买粮食,没有钱花可以把钱存在银行里每个月拿利息。
另有经济学家陈浩:
" 谁家没个 50 万呢?家庭平均资产 300 万很正常,中国人没这么穷。中国的股票投资者,有几个人没有 50 万?我做过测算,几乎没有。真正仓位在 10 万以下的小散户占比不足 10%。"
这让我国 " 六亿月收入低于 1000" 的人情何以堪?
家人朋友关心你飞得累不累,只有专家关心你飞得高不高。
于是他们表示:房价太低,不利于年轻人奋斗!
某经济学家:" 年轻人要放弃高薪职业,去赚钱少的岗位锻炼。"
某经济学家继续补充 :我们不能提高劳动者的工资,低工资是我们的优势 。
网友:你猜我为什么工作,是因为喜欢吗?
一边强调低薪资,一边又鼓励就近租房。
又是经济学家:将时间花在通勤上是一种浪费,建议年轻人在公司附近租房。
网友:你猜我为什么不住在公司附近,我坐地铁有瘾吗?
专家的建议绝不单一,基本从关心事业到关心家庭都建议了一遍。
著名经济学家、澳大利亚院士、上海复旦大学黄有光教授,针对我国当今适婚人群中男性要比女性多出 3000 多万,提出 " 一妻多夫 "。
浙江财经大学经济与国际贸易学院教授谢作诗附议:
" 收入高的男人,会优先找到女人,因为他们出得起高价。
收入低的男人怎么办呢?
一种办法是几个人合起来找一个老婆。这并不是我的异想天开,在那些偏远的穷地方,就有兄弟几个合娶一个老婆的,而且他们还过得其乐融融。"
人口出生率下降,为了逼生孩子,专家建议惩罚不生孩子的人:" 将生孩子和保障房、养老金挂钩,下调不生孩子的资本份额。"
" 如果你短期内找不到工作,先去结婚生子。"
而为什么这些专家的建议没人爱听,本质是因为他们总是在慷他人之慨。
说到底,他们是一群早就不年轻了的局外人,甚至是既得利益者。
这些存在幸存者偏差的人,站在高位后,迷雾遮住了双目。
已经不知道贫穷的滋味和基层人民的生存现状了,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 " 高知低智 " 的荒唐言论。
群众的呼声早已一浪高过一浪:
不会建议可以不建议的,建议专家不要建议不必要的建议,非必要不建议。
专家这个词,
都快变成贬义词了
罗翔曾说:
" 很多行业乌七八糟,不是这个行业本身,(而是)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把它搞得肮脏不堪了。
就像今天很多人一听到说某某专家呀,这个专家是‘拍砖’的砖吧,那不是专业知识本身的问题,而是有些搞这个专业的、所谓的专家,他缺了德行;是这些自认为从事这个专业的专家他们缺了大德,导致这个专业蒙羞了呀。"
时至今日,专家似乎早已变成了贬义词,变成一群高高在上不懂人间疾苦的大聪明。
蒙羞的是那些奔波在科研一线,殚精竭虑服务国家和社会,功勋卓著的真专家,是医学专家钟南山、农业专家袁隆平、导弹专家钱学森、氢弹专家于敏 ......
而那些在空调房、办公室坐久了的空头专家学者们,往往只通过观察一个圈层的样本变化得出理论性的结论。
他们只需要在象牙塔里去幻想社会的现状,通过扁平的数据和被量化的表格来总结社会群体,再通过数据得出一套所谓的成功经验,便开始指点江山。
他们看不到实际问题,离群众太远,失去了对社会现实的洞察,最终出口便是一个又一个 " 何不食肉糜 " 的言论。
当真是 " 肉食者鄙 "。
这样的结果最终导致,本该引导社会意见的专业学者,公信力正在快速流失,专家与公众之间的信任变得有些松松垮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