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收回来。
羡慕羡慕就可以了,不推崇大家这样鸡娃。
咱也没这个实力。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重点也不是想说 " 养孩子要怎么怎么花多少钱才行 ",而是讨论一下,为什么人家家长,会那样花钱。
孩子适合怎样的教育,父母给孩子选择怎样的教育。
这对于每个家庭来说情况都不一样,很难简单套用一个标准去评判。
但是对于教育的定义,却对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家庭中都有探讨的必要。
因为我始终相信,你今天在教育上欠缺的东西,拉开的差距,以后会延续在孩子身上,接着会在孩子的孩子的身上。
说得不好听一点,每天吐槽教育的家长,可以想想:
当别人家的孩子,培养爱好时,咱家的孩子正打王者。
当觉得别人家的孩子上课外班很累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她可能是乐在其中。
而我们的孩子,根本没有体会过这种成就感带来的探索和成长。
孩子要快乐的童年,要无拘无束,要自由自在,永远是对的。
但快乐分高级和低级,自由也不代表随便。
A4 纸上妙笔生花叫 " 心灵飞出银河系 ",峡谷草丛嘎嘎乱杀只会让眼睛更近视。
当然我也相信,我们的家长意识到之后,改变是迅速的。
谁有钱不会给自己孩子最好的。
什么钢琴班、插花班 …… 明星学什么,我也要让孩子学。
没有寒暑假,比打工人的行程都满。
但这往往就又走向了成功学极端。
好像只要砸钱,那孩子就一定不会差。
其实外界投入是必要的,但最终还是要靠内驱力。
举个例子,刘烨的儿子刘诺一,没有上过国际学校,而是读了一家普通的公立学校。
兴趣班也没有听说刻意去学过什么。
但是他很差吗?
学习方面,英语、法语都很流利。
创作的诗歌也很有意境。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孩子长大以后至少能进作协。
正好浅浅被移除了,空了一个名额。
孩子教育的好坏从来不以 " 砸钱 " 的多少来衡量。
最核心的还是家长对教育的感悟程度,以及潜移默化的影响。
说白了就是,兴趣安排是符合孩子的潜能发展,还是为了家长面子。
能否帮助她成长为一个更加丰富、更加完善的人。
现在家庭教育问题频发背后的本质,也是这种责任感方向感的缺失。
所以,最好的教育就是两个词,一个是适合,适合自身条件,适合发展需要。
在一种符合孩子天性、尊重成长规律的教育中,才能把孩子的潜能充分挖掘,成为现实的才能。
另一个是引导。
就像教育专家关承受华在书中写道:
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孩子们的想法、看法、做法其实是不成熟、不准确、不恰当的,很多时候需要家长帮助。
这个时候,其实也是家长的自我修正。
毕竟父母努力拼搏的背影,才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好的标杆。
也不用看着明星家庭的养娃方式倍感焦虑。
有些人从出生就是赢家,做什么都是一种成功,可能失败了都有人洗白。
而有些人努力奋斗,也不一定能享受到想要的人生!
不过有两点我们都是相似的——
每个人都会有精彩的经历,或早或晚。
每个人的父母总是会把最好地给孩子,不论贫富。
所以,只要保持清醒,不被教育内卷和周围明星父母拼娃的行为所影响。
找到适合自己孩子发展的方式,不够富足,但也能让孩子活得满足。
这就够了。
身为父母,一起加油吧。
共勉。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