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就这些喜剧底色的角色里,被他的演绎分化出更细腻的一面。
他的戏之所以好看正是如此。
用可外化的喜剧性去包裹角色的内敛。
戏如其人。
他也一直用角色遮挡着真实的自己。
在和子华神的对话过程中得知,这是他有意为之。
他开玩笑说,以前演坏人出门会被人打的。
但我们都知道。
一定距离的疏离,对演员创造角色是有好处的——
他不只是某个深入人心的 " 坏人 " 或者 " 好人 "。
" 另类 "
是的,疏离感,这是和黄子华聊天最直接的感受。
他总是显得那么 " 彬彬有礼 ",每回答完一个问题,便紧紧闭上嘴巴,眼睛会直视着你,像是一种询问," 我说完了,这样可以吗?"
完全没有专场演出的那种 " 霸气 "。
真实的黄子华究竟是什么样的?他用了一个词:
另类。
我想我真的喜欢一些古古怪怪的东西
另类吗?或许不是。
肉叔觉得,是底层,他是在用外露的喜剧来承载底层的那份愤怒与悲凉。
就像《还是觉得你最好》里的大哥一样。
总是在笑。
让人看不出来他的受伤。
诚然,黄子华演过许多人们津津乐道的喜剧角色。
《精装难兄难弟》里的王晶卫。
《奸人坚》里的奸人坚。
但,他本人,却从不会那么乐观。
他热衷于饰演一些小人物,不断遭受命运的戏谑。
1993 年,他第一部独立编剧的电影上映,《人生得意衰尽欢》,也是插科打诨,但主角呢,一个个的各自心酸。
当年的票房成绩,5.1 万。
你没看错,是 5.1 万,不是 5.1 亿。
1994 年,他主演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沙甸鱼杀人事件》。
一个在不确定大环境下毫无安全感、最终被恐惧逼疯的底层小人物,被他演绎得入木三分。
甚至让人难以分清演员和角色。
而票房呢?
可能比之前那一部好点,97 万。
随着名气越来越高,票房越来越好?
不。
2002 年,黄子华第一部执导的电影,《一蚊鸡保镖》。
豆瓣 6.9,不算高也不算低,但票房呢?
17 万。
黄子华后来说,那段时间他其实有两个选择。
一个是赚快钱,蹭周星驰《少林足球》的 IP,拍一部功夫运动题材的电影。
名字都有了,《武当篮球》。
另一个是自己做导演,拍一部注定扑街的电影,《一蚊鸡保镖》。
黄子华选了后者。
果然,票房如片名。
这样的选择,使得黄子华拍电影,每拍一部,便扑一部。
但即便如此,他仍然热衷于那些看上去就不那么受欢迎的冷门题材。
94 年《三个相爱的少年》。
虽也是喜剧,却是同性题材。
想想那个年代,这该是多敢的尝试。
2002 年以溥仪为主角的电视剧《非常公民》。
这是黄子华本人最喜欢的角色,也是不少观众心目中最好的溥仪版本之一。
演溥仪最好的我只承认两个人
陈道明和黄子华
再加一个尊龙
为了演好溥仪,他吃减肥药减重 20 多斤,结果导致抑郁,最后演到精神崩溃。
我们从角色身上看到的软弱、无奈和悲凉,都是黄子华让渡自己的一部分换取而来。
仅仅是好戏吗?
其实是因为这些角色与我们理解的港式喜剧角色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