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别说之后的作品中,《号手》《镜双城》和《革命者》都差得出奇。
而那部漏洞百出的悬疑剧《暗夜行者》,他的表现介于过得去与不太行之间,好于《麻雀》差于《隐秘》,看了四五集的我眼瞅着粉丝将剧吹成天上少有地下无双的杰作与遗珠,不由得感慨,烂船也有三斤钉,粉丝依旧能打,颠倒黑白的本领真是历久弥新。
这样的能力,这样的演技,这样的行事作风,却因身俱流量而无往不利,一路拿下华鼎、百花和金鹰,尤其是金鹰拿下双杯,衬得与他并列但只拿金鹰单杯而激动不已的张译没见过世面一般。
我对这些流量的怨气,是公义,不是私仇。
3
正剧用流量的考量
可恰恰就是这种演技水平的流量们,在这几年轻易获得过往被大家认为专属于 " 正经演员 " 与 " 戏骨 " 的需精湛演技才能撑起的正剧资源,然后在里面成为烂得最显著的谷底,让走过路过的观众越看越糟心。
在去年《扫黑风暴》大火时,我也曾经
追溯起来,恰是从李易峰《麻雀》播出的 2016 年起,大批流量演员开始入侵正剧领域,渐渐颠覆了 " 偶像的归偶像,演技的归演技 " 的观众心理防线。
一开始,是娱乐性尚强的谍战剧。
后来,是涉案剧
古装剧
都市情感家庭剧
甚至军旅剧。
得流量者得一切,几乎已是这个行业里最顶级的法则了。哪怕是最想回归正统影视作品创作的主创,也很难抗拒这个法则,资方会逼着你遵从,隔壁遵从进而深深获利的同行也会诱惑你遵从,创作良心这个事情,在商业法则面前,往往不堪一击。
所以我能不能理解大量正剧选择流量担纲重要角色甚至主角呢?
非常能。
流量经济时代,观众的注意力是最宝贵的资源。本质在于娱乐大众的影视作品,想要争取最广泛的关注度,想要在热度和话题上下功夫,当然无可厚非。
区别于偶像剧的那类正剧,因其内容的娱乐成分相对较低,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当然天然受众受限,传播面不够广。
除了纯粹忠于自我表达的作者作品,其他无论题材内容,都要去考虑投资考虑市场考虑成绩。
而某种程度上,流量就是一切的保障。
在初始投资阶段,流量能保证你拿到平台同等条件下最好的投资,因为平台投资定级很大程度上看主演在平台上的流量水平(演过平台剧才有流量,但没有流量不让演,现实版第 22 条军规)
而流量利好这才刚刚开始。从选角起,你选择了流量,就是给自己增加了话题性 buff、控评 buff、粉丝安利 buff 和差评反弹 buff,同时各平台上热搜的难度 -1-1-1,在互联网平台推荐位 +1+1+1,豆瓣评分控场概率 +1+1+1……
最后再说成绩,虽然收视率和播放量靠粉丝是撑不起来的,但李易峰等初代流量又与 2020 年后冒头的纯流量不同,他们吃尽了时代红利。当年靠流量拿下了大量的上星剧一线资源、国民综艺常驻和国民品牌的商业代言,以流量反身获得了国民度。
哪怕是最不关心吃瓜圈的电视剧观众和下沉用户,也至少在一线卫视上看过他们的剧和综艺,最不济都在各个电视台和大街小巷的花样广告里,认他们认个眼熟。
下沉市场最认脸,再加上平台资源位的倾斜,这成绩不也来了吗?
所以无论投资方还是主创,能扛住这种全方位多角度提升项目成功率诱惑的,实在寥寥。
酒香就怕巷子深,怕自己酒好但没人喝的正剧主创团队,想用流量作为打出去的酒幌子吸引观众观看,从商业角度,太好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