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莎士比亚戏剧里最悲情的一个角色,却是黄子华一直挂在嘴边,经常提到的角色。
没有谁会感兴趣黄子华演的哈姆雷特。
他不像。
他像什么?
一个犯贱的小人物,一个满口抱怨却内心善良的喜剧角色,一个金句随口就出,但,却无法管好自己生活的中年男人。
在大众对他设定的标签中,没有一个是哈姆雷特。
只有一个,是他离开香港拍的内地作品。
也是他演得最辛苦的,却让他觉得最值得的,《非常公民》。
选他主演,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他跟溥仪有点像。
为了这个角色,黄子华吃减肥药瘦身," 我整天是又饿又冷,在长春那么冷的地方,我还要减掉 20 斤 ",药物的副作用,让他每天晚上回到布满烟头的旅馆里,准时 9 点就开始哭,整个人都是抑郁症状态。
为什么这么拼?
他说," 溥仪是每个男演员都非常向往演绎的一个角色,他就像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一样,一生充满了戏剧性和悲剧色彩。"
溥仪,是他的哈姆雷特。
Sir 很喜欢他饰演溥仪晚年的那几集。
作为倒台的 " 末代皇帝 ",他看似在劳改监狱里改造好了,但,还是可以从他笨拙的肢体里,看出他的僵硬,机械与不自由。
他很怕。
一个细节。
当溥仪再一次来到文绣的坟前,准备祭拜时见到了文绣入宫前的青梅竹马,四海。
四海质问他,你怎么还有脸再见文绣。
溥仪说:旧社会害了我,也害了文绣。
四海:" 你怎么还为自己辩解,你这就是没有改造好。"
看溥仪,连退两步,猛地跪了下来。
他改造好了吗?
下意识地,溥仪还是用宫里的仪式,下跪,去道歉,论述自己的罪孽。
他不过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慌忙认个罪罢了。
在给文绣上坟时,由于坡太陡,一个踉跄,他还险些从坡上滑了下来。
这两个片段,猛然就将一个懦弱、老迈的溥仪,推到了观众面前。
再看一个片段。
溥仪为了讨好新婚妻子淑娴的欢心,将一个月的工资全买了化妆品。
妻子一气之下,把化妆品全砸了。
黄子华在这里的演绎,并没完全蹲下去拾化妆品,而是弯腰,膝盖微曲,再扶着地板蹲下。
老了,关节自然不能那么灵活,坚硬的四肢,更是将溥仪的死板、木讷、唯唯诺诺刻画地入木三分。
Sir 问黄子华,关于演戏的风格,你是觉得自己的演技是一种夸张的喜剧模式,还是一种细水长流的模式?
他回答道:" 我从不觉得自己是个夸张演技的演员,我在扮演夸张的人物,是照着我真实生活情况演的。当我演溥仪,是照着他的心态,无论我演的是悲剧(还是喜剧),都是我认为这个人是怎么样的,我就怎么样做。"
黄子华并非一定要在 " 栋笃笑 "、" 喜剧 " 这些标签之下才能成 " 神 "。
他的表演状态、表演内核,本就该属严肃演员范畴。
但,如果,没有 " 溥仪 ",那还有什么?
03
盛世的小明星
在《金盆啷口》的演出后,媒体对他的演出有做过这样的评价:
" 子华神仍然令全场笑声不断,但他不快乐。"
当栋笃笑的事业停下来之后。
Sir 问了问,如果真的想退休了,你想做什么?
黄子华说了一件,他觉得非常有乐趣的事——
" 我真的想知道多点关于量子物理的规则,我想学多些数学,我以前没有这个机会,(现在)有时间是会想去做这些功课的,如果写剧本可以将这些东西写进去呢?如果不写剧本,认识多点这个宇宙世界如何运作的,我觉得有什么比这个更充实呢?"
这个回答很 " 黄子华 ",也很 " 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