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此,内娱艺人的情感世界稍有变故,就不再只关乎当事人。
还有另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悄悄介入,他们是网络审判长——
不存在主观,只掰扯个是非对错。
明明是男女间的私事,只要事件一出,一旦在感情中成了被指责的那个,虽然不违反法律,但一定会引发一波围剿。
罪名一以概之," 失德 " ——
渣男,徐开骋。
哪怕事件还没见原貌,也不耽误审判。
比如去年孟美岐事件后,她立刻被网友指责小三。
也因为丑闻失德,后续工作全无。
原定要那年春节档上映的冬奥献礼电影《我心飞扬》紧急撤档,各种节目也不再露面。
去年霍尊前女友发文谴责,并曝光他的不雅语录后,审判长立刻宣判——
软饭渣男。
如此失德,不配出镜。
芒果台反映飞速地剪掉了霍尊在《披荆斩棘的哥哥》里的所有画面,并被某些协会声称 " 联合抵制 "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内娱多了好多失德艺人。
是现在内娱门槛变低,大家道德水平下降,乌糟事变多?
才怪。
盛阳之下,从无新事。
03
大家也都看过关之琳当初在《今夜不设防》里大大方方谈自己做过的事。
不和港台比,就说曾经的内娱,也并不缺比最近这些事更劲爆的八卦。
相似的剧情一直在上演,只是观众看戏的心态在变化。
八九十年代,伴随着社会观念松绑,男女情爱话题开始冲破禁锢。
" 组织 ",开始退出私人情感的领域。
要知道在那之前,恋爱,结婚这样的 " 私事 ",都得是要 " 公家 " 批准的。
" 地摊文学 " 里明星充满戏剧性的情感故事,首当其冲成为受欢迎的谈资。
那时,大家刚从一个凡事讲立场,谈对错的环境里走出来,初尝娱乐的滋味。
八九十年代最出名的情感八卦,刘晓庆和姜文。
一个,是中国最红的女明星。
一个,是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
两人拍《芙蓉镇》,拍着拍着假戏真做起来。
但人家刘晓庆是有丈夫的。
最后,两人的婚外情直接导致了刘晓庆第二段婚姻的终结。
1992 年,刘晓庆的丈夫陈国军直接写了本书《我和刘晓庆:不得不说的故事》,来爆料这段情感纠葛。
尺度之大,内容之猛,《知音》看了都想偷师。
里面写,他找到姜某,拿刀威逼,让他把自己和刘晓庆的事写下来。
姜某这么写的:
"1987 年在苏州拍戏,我与刘晓庆开始建立恋爱关系(包括两性关系);1987 年底,我得知她已正式嫁人后,仍继续追求她,保持这种关系。"
写完后,姜某又把纸要了回来,说要添几个字。
添了啥呢?
" 因为我爱她。"
对于当时的吃瓜群众来说,大概没见过比这更劲爆的八卦。
但从前没见过,不代表不存在。
刘晓庆后来也在自传里说。
剧组夫妻嘛,司空见惯。
我俩一个孤男,一个怨女,一个干柴,一个烈火,一拍即合,稀里糊涂不知怎么就好上了。当然,这在摄制组是司空见惯的事。
尤其是演夫妻演情人又有剧组要求及表演的真实推波助澜,再加上三个月四个月五个月甚至半年一年不能回家,可不是得有许多故事发生?
到了千禧年代。
文娱产业大发展,娱乐媒体大量出现。
重要工作之一:扒明星的情感轶事。
有争议的情感花边越多,版面越大,人就越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