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西安渐渐忘记了自己的初衷。
正如许多塌房顶流。
有了名利,却不珍惜羽毛。
在欲望的驱使之下,渐渐脱离了正轨。
大起大落一生,荒诞又讽刺。
从顶流到翻车,只需要一刹那的时间。
而电影中,造成吕西安翻车的一个原因是虚荣心。
其实,他的原名叫做夏东。
但他却死不承认,别人叫他夏东的时候,还会生气否认。
只因为「吕西安」这个名字和许多贵族相似,能显现出自己的尊贵。
之后,他成为水军,选择用良心交换金钱和社会地位,渐渐三观崩坏。
直到破产了还指望恢复贵族浮华生活,能够绝地反击。
千方百计地维持体面的生活。
甚至不惜通过写匿名文章诽谤他人获得报酬。
这正对应了这次李易峰事件的死鸭子嘴硬。
已经东窗事发,还能光明正大地发声明,要告爆料的博主。
此前吴某凡的打脸式公关也是如此。
他坚决否认各种指控,义正言辞地称「如果有这类行为,请大家放心,我会自己进监狱!!」
最后,自己打脸自己,真 • 进监狱了。
侥幸心理作祟,以为能够平息事端掩盖真相。
但这些行为一次次透支公众的信任,造成了内娱整体公信力的崩塌。
除了虚荣之外,圈内潜规则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比如,黑红的营销套路。
在眼球经济的大环境下,出版商根本不会在意书的质量如何,只会在意作家的名气和噱头。
因此,吕西安初出茅庐,找出版商自荐时。
他百般请求,认为自己的书只要有一个读者看都是有意义的。
但却被无情地拒绝了。
还被提示想要出书需要先成为名人。
而成为名人的套路无外乎两个。
一种是收买一个名人,让他在报纸上羞辱你。
另一种是找一个有名的情妇,通过曝光绯闻来提高知名度。
明明没有争议偏偏要引发争议。
这些都是通过挑起话题炒作,从而提高自己的身价。
不止是出版商,这样的营销套路同样适用于许多报纸。
许多小报会先收钱给剧院写推广软文,然后再换个笔名写一篇批评的。
如此这般之后,舆论场的气氛就被炒热了。
而在其中,水军挣得盆满钵满。
剧院在获得争议的同时,也赚足了眼球,吸引许多观众。
只有观众、读者成为了大冤种。
正如片中所说的那样。
「报纸不再开明,而是煽动意见或创造意见。新闻,辩论和观点都变成了商品,用来哄骗订阅者。」
这和现在的许多明星黑红的套路一样。
某爽在节目中,一直我行我素,从不在意形象。
还时常生气发飙,吵架。
从最开始的《花儿与少年》到《这就是铁甲》都是如此。
显然,「发疯」成功为她博取到话题度。
还有舆论的虚伪性。
吕西安所在的报社可以张口就来,不看书就写书评。
看似有自己的观点,但一切都是向钱看。
不求客观公正,只求犀利毒舌。
而身边的朋友也从不提醒吕西安的失误。
在吕西安志得意满的时候。
尽管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小九九,对吕西安的行为感到不满,但没有一个人说出来,维持着虚假的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