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脸毁了,我终于可以摆脱这张脸,自由了。"
胡歌想过做一个逃离者,或转做幕后,或去普陀山做一名和尚,或成为一名行者。
但,他最终打消了这个念头。
因为他一个人的自由,要一堆人买单,一个人的逃离,要砸掉一堆人的饭碗。
面对一地碎片,胡歌只能像是一个拾荒者,慢慢把自己一片一片重新拾回来。
图源:胡歌个人博客
在经历长达 9 个多月的恢复期后,2007 年 6 月,胡歌宣布正式复出。
在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里,胡歌被塑造成 " 勇敢者 "" 坚强者 "。
而胡歌从未想过和这些词扯上关系,觉得自己只是一个" 幸运者 "。
图源:《朗读者》
而这份 " 幸运 ",对这个 25 岁的年轻人来说,代价太大了。
这意味着,他要在镜头前,一次次将自己的伤疤揭给别人看。
图源:《鲁豫有约》
重回聚光灯下的胡歌,失去了往日的意气风发,取而代之的是恐惧不安。
走到哪总带着一副黑框眼镜。
跟人近距离聊天,他都经常会不自觉地把左边脸对着朋友。
在工作中也处处受限,不再那么自信。
公司安排的造型非常单一,都是留着能够遮住伤疤的刘海。
图源:电视剧《神话》
每次拍特写,为了掩饰脸上的伤疤,剧组不得不花更多的功夫,反复布光、补妆、调整角度、更换机位 ......
本来一分钟可以完成的镜头,现在至少要花半个小时调整,进度一拖再拖。
那段时间,胡歌开始怀疑自己,也否定自己。
一旦面对镜头,就充满恐惧。
拍摄结束那天,胡歌沿着海滩跑了很久,跑着跑着就哭了。
所有的孤独、迷茫、委屈,在那一刻被完全释放。
也是从那一刻起,胡歌承认自己的残缺:
" 如果皮囊难以修复,那我就用思想去填满它。"
紧绷的,散漫的
猛烈的撞击,让胡歌无处安放的灵魂,找到了安置的方法——
打磨演技。
他终于有勇气卸下 " 偶像包袱 ",把残缺的脸暴露在镜头下。
演电视难以提升演技,他就转去演话剧:
" 一直想把自己变成干货,一直拧,把水都拧掉。"
图源:话剧《如梦之梦》
磨练演技,对于一些明星而言,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情。
这意味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最后磨练出来的演技还不一定被观众所认可。
而对胡歌而言,演戏便是 " 炼心 "。
不纠结戏份,不讨论片酬,如果有戏真的想拍,那就做配角,享受在边角爆发的表演快感。
漫长的积累,在《琅琊榜》中得以爆发。
冥冥之中,胡歌剧中的光环与戏外重合,同样经历了死里逃生,重新站到台前。
梅长苏这个角色把胡歌推向了人生的新高潮。
名利再度扑面而来,这一次,胡歌却非常笃定。
他曾将刚出道的自己形容为泡沫,被名利推着飞速上浮,一夜爆红,然后演戏、唱歌、参加综艺。
" 来不及考虑,被突然推到了这里。"
如今,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胡歌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所经历的一切。
人 " 红 " 了,只会被名利所累,被推着不断向前。
除此之外,这些光环毫无意义," 好像又将自己的人生重复了一次。"
胡歌想跳出来,打破无休止的重复,渴望一次 " 脱胎换骨"。
他最喜欢梅长苏的那句台词:「我既然活下来了,就不能白白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