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或蓝色或粉色的氛围中,避免正面称呼月经现象。
取而代之的,是「那几天」「不方便的时候」这种隐晦形容句。
耻感的大环境,让卫生巾成了不可说。
所以爆火台剧《想见你》引进内地时。
就直接删节了相关台词。
印度电影《Pad man》,直译《护垫侠》。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草根企业家关于卫生巾的传奇创业故事。
主角几经坎坷,找寻到了卫生巾低成本制作方法,造福了全印度女性。
但最后,不仅名字变成了《印度合伙人》。
海报上的护垫也换成了一张白纸。
然而,刻意忽略并不能粉饰太平。
事实上,越是不可说,问题反而越多。
就比如,在这次高铁卫生巾贩售争议事件中。
就出现了许多荒谬到可笑的言论:
「卫生巾尺码按照屁股大小分类」
「来月经可以憋回去」
「女性其实完全可以吃激素不来月经」
看似笑料百出,实则反映出部分人生理知识的严重匮乏。
港剧《女人唔易做》中,就曾经探讨过这个话题。
邓萃雯饰演的海翘,同样是做女性产品的品牌经理。
在做市场调研的过程中,询问男同事对于卫生巾的了解。
从事相关行业的男同事,对于卫生巾「日用夜用」的概念,了解程度也仅限于揣测其厚度不同。
被女同事笑着答疑后。
才知道日夜用的区分标准是长度。
绝大多数人,更是会直接逃避这个话题。
逛超市,「经过卫生巾那一列已经掉头走掉」。
替伴侣买卫生巾,更是羞耻。
面对女性痛经,有人因为尴尬而选择假装不知道。
又或觉得「大吃一顿散散心,一买东西就什么也不记得了」。
因为羞耻而拒绝了解,不仅导致了对女性的误读。
还会对女性生理痛苦产生轻视。
同时,还有对月经和卫生巾的污名化。
正如许多人会觉得经血脏污,卫生巾晦气。
甚至会将正常的生理现象,当成恶意调侃的工具。
全网痛骂的电视剧《东八区的先生们》。
就直接在剧中称女性的月经现象为「万年流血不死」,让人十分不适。
《盗墓笔记之怒海潜沙 & 秦岭神树》中。
直接将月经导致的情绪波动,与「神经病」画等号。
禁忌感方便了贬低话语,不可说也带来了不尊重。
女性月经本质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可被当做攻击的武器后,又会反过来加深女性的自我厌恶。
就像学生时期,部分调皮男生会拿卫生巾羞辱女生。
可悲的是,真的有效果。
而与眼泪、汗液本质并无不同的经血。
却在外界赋予的禁忌感中,变成让女生恐慌、怀疑、不知所措的噩梦。
张国立主演的电视剧《金婚》中。
大女儿月经初潮流血腹痛,却误认为自己「要死了」。
让人既心疼又无奈。
这一切,难道本该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