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骂声一片,小虎队又因成员入伍而解散,他只是尽快踏上了偶像歌手的转型之路。
现在回头看,我们当然知道他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但当时的他,有且仅有一颗重新归零的决心。
这么多年,他似乎已经尝遍了各种可以走的路。
从 1997 年开拍的《还珠格格》起,他承包了一代人的童年回忆。
摇身一变,成了单集片酬一万美金的当红炸子鸡。
和现在的 208 万对比就那么一点,但 2004 年的一万美金,足以让康熙两人啧啧称奇。
可这位非科班出身的演员,还想着把演艺路走穿。
电影《风声》成了很多演员的封神之作,同样是苏有朋的。
他一改往日的帅气阳光形象,演起了阴阳怪气的 " 娘娘腔 "。
不止有阴柔,还有面对审讯时的惶恐挣扎。
拿下百花男配,实至名归。
演而优则导,40 岁的他又成了最佳新人导演。
拍的正是那部面试了整个娱乐圈的适龄演员的《左耳》。
看着大跨越,其实每一步都是稳扎稳打——
做演员,从零开始、每天自我检讨;
做导演,愿意重回大学、积累知识;
录综艺,为了一分钟舞台提前三个月减肥练舞。
转型,尝试,居安思危。
很多场合,都能听到他的抗拒,对乖乖虎,或是对奶油小生。
他想让观众看到不一样的苏有朋。
因为," 美梦成真只是这段故事的开头 "。
所以,苏有朋习惯了走一些不好走的路。
辛苦,又不一定有什么好处,但让他安心。
努力没有任何错。
只是我们有时候忘了,反抗的另一面,是执念。
太在意安全感,太在意事事做到完美,太在意那个九十五分外没能拿到的五分。
苏有朋总是会努力地锻造自我,甚至扭曲自我,来抵达一个永远够不到的宏大图景。
当然会疲惫。
所以他知道,也在学着和解。
到了 40 代的后半,苏有朋又回到唱跳舞台。
嘴里是当下流行的饭圈用语,挑战了看似属于年轻人的 rap。
这次的《披荆斩棘》也是。
但你说苏有朋是彻底和解了吗?哪有那么简单。
他的确学会了看到自己的 95 分,
但骨子里还是那个把目标定在 120 分的小孩——
会把那些观念的改变,笑成是 " 练习认命 "。
所以苏有朋再怎么也不会给人松弛感。
因为天资聪颖并不是拥有松弛感的充分必要条件。
手握选择和失败的权力,才是。
他无法坦然面对失败 …… 但又怎样呢?
是的,姿态并不够体面,看起来不够松弛。
可人生哪有那么多顿悟和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