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唯是怎么 " 吃 " 下一个角色的?
就像她描述自己做演员的心路历程:
" 我真的觉得自己没什么演技,我感受到了,我就能演到;我感受不到,我真的演不到。"
那么问题来了。
要怎样,才能感受到,才算感受到呢?
汤唯的办法是:死磕。
从璞玉开始,一点点生啃打磨,雕琢镌刻——简单,却最管用。
喏,她的原话就是这样:
" 平凡一点儿,踏实一点儿,演员这份工作可以做得久一点儿。"
口音是最不起眼,也最最难练的 " 演技 " 之一。
但你看。
汤唯拍戏,很少配音。
比如要演异乡人。
拍《晚秋》的那几个月,她就真的从伦敦直接飞到了西雅图,从英音直接改成了美音,而那个时候的她,才是英文学习的初步阶段。
剧组说要给她找助手。
她说好啊,最好是当地人,不然自己的口音就白练了。
比如要演少数民族。
《地球最后的夜晚》,在进毕赣的组之前,她看了《夜的草》《双重赔偿》,还有很多文学与黑色电影,就为了贴近这位文艺导演的风格。
至于最重要的一关,方言。
为了学习凯里话,汤唯提前两个月就开始准备。
方法,倒是有趣。
她找了毕赣的同学做语言老师,以搞金融的 " 万小姐 " 的身份,一点一滴学习用凯里话讲述生活中的细枝末节。
还有那首电影中的日语歌——中岛美雪《蓟花姑娘的摇篮曲》。
汤唯也唱过。
因为这首歌,汤唯在凯里拍戏的三四个月里,总是晚上要抽时间去跟当地的一个小乐队,天天去排练(可惜最后被剪掉)。
还有她早年为了《月满轩尼诗》去学粤语,后来又为了《分手的决心》去学韩语 ……
例子太多太多了。
汤唯最享受的,就是这样一点点 " 吃 " 掉更多,并充盈自己的过程。
△ 2018 年凤凰网专访毕赣、汤唯
成果是显而易见的。
今天的汤唯,不仅能用粤语和记者对答如流,还通过自己的努力,渐渐与越来越多的好角色,挨了边,上了色。
还得说回《分手的决心》。
汤唯接受采访,首先就承认了,自己韩语不利索,因此,就得卯足了劲儿。
我自己觉得很多东西可做得更好
有时一个用字可以讨论一个月
我百分之九十的精力都花在语言上
当然不是简单的对口型。
用导演朴赞郁的话来说。
就是基本功,也是匠心。
并不只是单纯模仿发音强调
从头开始学
从语法开始学
什么单词到底是什么意思 她的性格是坚持必须完全理解才行
会说还不算,还得会写。
效果 …… 比韩国人还好。
这就是汤唯。
如果要用一句俗话去形容,那大概就是 " 够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
越是克制内敛的角色。
她的丰富就越要深化,内里就越要扎实。
解放自己,相信情境,脱胎换骨。
而这,就是感受派的演员所要拿捏的必修课。
如果要说一个最打动 Sir 的细节。
《地球最后的夜晚》,拍摄时有一场戏,需要汤唯靠在窗边露出肩膀,镜头给到她肩膀上的红痕。
那时候,剧组并没有特效化妆。
试了几次后,怎么都感觉不对。
汤唯干脆让黄觉拿起地上的瓦片,在她肩膀上剌一道口子,而这道痕,直到杀青时还在。
放在平常,这哪里是惜美如命的女明星做的事?
但汤唯就敢。
这也是 Sir 形容她为 " 咽喉 " 的原因。
不止要输入,还要懂得如何发声、表达。
吞咽,汲取,永动,维系生命,靠最本真的方法感知这个世界,拥抱这个世界。
直到储满能量,星火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