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白鹿和张凌赫的恋情瓜短暂搅动了一下内娱,比起无人伤亡式恋爱,隔壁白鹿老板于正 battle 网友,更挑起我的兴致。
在狗仔爆出这条恋爱消息前,打的是 " 一线小花 " 恋情瓜的 tittle,结果正主白鹿一出,不少网友都在质疑:白鹿都算得上一线小花了?
这可一下戳到了于妈的痛脚,在微博和网友激情 battle 白鹿怎么就算不上一线小花了,顺便还科普了下女艺人的等级划分。
一副骂恋情无所谓,但休想给自家艺人降咖的姿态,还肯定了一下营销号的 " 慧眼识珠 "。
这种作态先不说,让于正 battle 网友一下午,也寸土不让的 " 一线小花 ",到底内娱谁才算得上?
一二三线,谁说了算?
内娱沿用至今的 " 一二三线划分 ",其实最早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的明星制。
当时流行的还是戏剧,一些知名的演员在巡回演出时,喜欢在不同的地方饰演同样的角色,而把其他配角分给当地剧团的演员。久而久之,这一部分人就成了 " 明星 "。
到了好莱坞崛起的时候,各大制片厂都拥有了一大批男女明星,他们被要求在规定年限内专拍大众类型片,和观众喜欢的角色,进一步提升了名气。
然后在制片人重组的时代,这一部分人享有了单片聘用制的优待,他们因为片酬和分红获得了财富,那些率先挤进如 "2000 万美元俱乐部 " 的影星,就成为了等级最高的艺人。
金凯瑞就是好莱坞第一位片酬超过 2000 万美元的演员
好莱坞也出现了较为严格的明星级别划分制度,从 1 级到 20 级都有不同的界定。
但曝光量是个相对难以量化的概念,被广泛引用为标准参考的,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个就是片酬,这代表了艺人本身的商业价值,能拿到越高的片酬,就证明越受市场和业内的认可。
阿汤哥就靠《壮志凌云 2》拿到了一亿多的收入,荣登当年的演员片酬榜首,当然这里面还有他投资电影的分红
第二就是主演的经典电影数。经典的电影和角色,能够为艺人带来非同一般的文化影响力,换个更接地气的说法,就是角色滤镜。
大家能够容忍小李子带着大肚子玩水枪,还不是因为 jack 滤镜过于浓厚。
第三则是奥斯卡表演类或最佳影片的奖项,这个很好理解,拿奖嘛,当然奖项含金量越高越重磅就好了。
这一套标准也在之后被引入内娱,作为划分一二三线的默认方式。当然也有了一些本土化,电影咖虽然依旧高高在上,但电视咖随着电视的普及,在人气上反而有了 " 超车 " 趋势。
第一部造成万人空巷的电视剧《渴望》
但无论是电影咖还是电视咖,基本都是按以上三个标准在观众心中,被划分成了一二三线,直到日韩的饭圈文化引入内娱。
过去叫人气,如今叫流量,成为了考量一个艺人等级的重要标准。
初代四大流量就赶上了这样的好日子,拿上面任何一条标准去看,他们都成不了一线,但极高的人气却让他们享受到了一线的待遇。
拿高价片酬、手握有质有有量的代言,流量时代,让 " 一二三线 " 的概念被进一步拓宽,过去说明星地位是 " 一线大腕 ",如今变成 " 顶流 "。
流量逐渐成为一个艺人的价码标准,在限薪令之前,天价片酬已经成为了流量艺人的标配。
当角色和奖项,都可以被人气流量替代的时候,内娱的一线明星自然地可以划分为 " 实力一线 " 和 " 人气一线 "。
一些实力不够的艺人,也用人气来凑,想着法给自己提咖。于是一二三线的划分在如今的内娱,已经变得有些紊乱。